第112章 第112 章
于是蒙骜再次给后胜写信,希望相国能看在两国是盟友的份上出兵相助,在下不胜感激,除了说好的三城之外,中牟邑也将双手奉上。
只不过这件事没有禀明秦王,是我私下许给相国的,届时还请相国做一场戏,主动向我王讨要,再由我替齐国美言几句,此事定能成功。
后胜收到信,心神微动。
又送了一座城,那么想让他帮忙也不是不行。
早在今日之前,后胜就已经去信齐王,阐述了齐国与秦国结盟的好处,齐王百分百信任他这个舅舅,当即就同意了,还说一切事宜舅舅自行决定就好,不必过问寡人。
后胜是主张与秦国结盟的,为了长远打算,绝不能坐视蒙骜父子丧命,况且蒙骜说好要归还的临清城还没还呢。
万一魏军或者赵军打败了秦军,夺下临清城,他岂不是还要跟对方打一场才能将临清城拿回来?这哪有从蒙骜手里拿回来划算。
不仅能收获秦国及蒙骜父子的友谊,重点是不用费一兵一卒!十万大军怎么来的,就怎么带回去,光这一点,绝对够他将太尉压得死死的。
第112章 第112 章
不费一兵一卒?怎么可能!
蒙骜将临清城还给齐国, 这一步的确是不需要动兵了,可齐国旗帜鲜明地站在秦国那边,就是与赵国和魏国为敌, 不跟秦国打, 他们还得跟赵国魏国打。
想不动刀兵, 简直做梦。
只能说,后胜大概是没将魏国和赵国放在眼里。
赵国只有五万人, 后胜手握十万大军自然不会怕他们,哪怕主将是庞煖也一样,他们这边还有蒙骜呢,怕什么。
至于魏国嘛,虽然现在已经是十二万,比齐国还多两万, 可后胜依旧将他们放在眼里, 大概是习惯魏国的弱鸡了, 都想不起去提防他们。
魏王拍桌:欺人太甚!
说白了, 后胜就是没将两国放在眼里。
要知道,一旦秦国和齐国结盟, 就会变成秦国+齐国的二十万兵马, 对阵赵国+魏国的十七万兵马, 局势瞬间逆转。
哪怕不能直接大败两军, 也会再次陷入僵持状态, 而秦国派来的援兵已经在路上了, 僵持时间越长, 对赵魏越是不利, 相信他们也能看出这一点。
可看出来又怎么样,继续增兵吗?
就为了争夺小小的三个县城, 你先增兵五我再增兵十万的,打成一锅粥了,当初秦国灭掉东周都没这么大的动静,这合适吗!
非常不合适!
主要是投入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为了三座城甚至一座城,损失几十万兵力,丢死人了,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所以就算魏王再上头,也到此为止了,十二万兵力是魏国的极限,顶多赵国再增兵几万,但想必也不会超过五万,不然其他城池又会守卫空虚,很容易被秦国或者燕国趁虚而入。
比如这次就是,先是秦国搞偷袭,差点连他们都城都一块儿偷袭了,秦国转移目标之后,燕国又来了,好在燕国一如既往的菜,赵国才没有损失更多。
夹在这两个老六之间,赵国一刻都不敢放松,哪敢像魏王这样孤注一掷,将国内大半兵力都调到边境去。
双方都增兵的结果就是,跟没增兵之前一样……所以没这个必要,有些事情已经可以预见到结果了。
因此后胜觉得,只要把秦国和齐国结盟的消息放出去,赵国魏国都是会权衡利弊的,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兴许会直接停手退兵,这才是他设想中的不费一兵一卒。
后胜的确很看重这次结盟,收到蒙骜的求救信之后,立刻派出三万兵马及张唐手下的两万人一起北上,同时也开始写信,不过是写给庞煖的,告诉对方齐国以及与秦国结盟,还请上将军暂缓动手,留蒙武一命,不然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若只有这封信,庞煖可能会不屑一顾,不好看就不好看呗,就算你们结盟了又怎么样,难道我杀了蒙武之后,你一个齐国的丞相还能派兵来替他复仇吗?
那就不是盟友了,那是亲爹。
后胜真的会为一个秦人付出这么多吗?显然不会,所以庞煖无所畏惧,根本不在乎这封信。
可没想到信刚到没多久,浩浩荡荡的五万联军就到了,目前局势是这样的,蒙武带着三万人守在冠县县城内,外面围着五万赵军,再外面是秦国和齐国的五万人,三波人马好像套娃一样,一圈套一圈。
庞煖:沉默.jpg。
没想到后胜还真有到处认儿子的习惯,刚还说他不可能为蒙武付出这么多,大军转眼就到了,这岂是打脸可以形容的。
庞煖顿时停止了一切动作,毕竟此时蒙武可不是孤立无援了,人家有五万援兵,反而是庞煖自己陷入了包围圈。
赵国自然可以再派援兵来帮忙,但还是那句话,秦国的援兵也要到了,双方兵马加来加去的,只为了这么一个冠县,不太划算。
所以庞煖不得不放弃原本的打算,偃旗息鼓,冠县重归宁静。
北边赵国与齐国短暂交锋之后,很快魏国也收到了消息,大战在即,齐国居然和秦国结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