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111 章212
谁想局势居然僵住了,他迟迟拿不到冠县,喊话蒙武:赶紧催催你爹。
蒙武抬头望天:我也没办法,要不你亲自去莘县问问?
蒙武无赖的回答被庞煖啐了回去。
他围着蒙武可不止是为了夺回冠县和中牟,也得防着对方带兵突袭邯郸。
庞煖已经认出来了,蒙武就是那个扛着‘蒙’字将旗在代地招摇过市的方脸将军,凭着一面旗就假装自己是蒙骜,把代地小城的守军们耍得团团转,实在可恨。
庞煖当然不会听蒙武的话,跑到莘县去问蒙骜什么时候归还冠县和中牟,有那个工夫,他还不如直接打。
只不过莘县现在局势未明,还不知道最后胜的是谁,万一胜的是蒙骜呢,自己这边杀了他儿子,他胜了之后恐怕会直接带兵转头就来攻打赵国。
别说蒙骜手里这点兵不足为惧,赵国魏国都能增兵,幺五尔耳七五二爸以,秦国也能啊!只不过是秦国离得有点远,增兵速度比他们慢而已,不是没有。
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所以庞煖继续观望,如果蒙骜落入下风,他立刻就下令进攻,把蒙武也宰了,如此蒙家就只剩两个小儿,成不了什么气候。蒙家倒了,他也算是为六国除掉一个大患了。
秦国原本的兵力不少,在这个一城都只有几万人的年代,十万青壮绝对不是小数目,在扶苏前世,秦国灭楚国那一战,出动了全秦国的兵力,也不过六十万。
人是不少,可蒙骜还是陷入了兵力不足的囧境,谁让他一开始就兵分三路,直接对上三国了呢。
如今三国反攻,哪一路的兵马他都不敢撤,不然三国合围,秦军处境更糟。
齐国那边是能撤但不敢撤,即便是盟友,信任也是有限的,这点大家心知肚明。
而赵国那边呢,庞煖围着蒙武要冠县和中牟,蒙武俨然成了人质,这他更不敢撤兵。
因为冠县已经被庞煖围得水泄不通,且蒙武显然不是庞煖的对手,冒然突围出来绝对死路一条,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城里待着,等莘县那边结束了再来救他。
如此一来,倒是显得蒙武更废了,但这也不是他的错,他唯一的错就是运气太差,跟赵括初出茅庐遭遇了白起一样,蒙武遭遇上了庞煖,实在倒霉。
魏国对此乐见其成,蒙骜越是不敢撤兵越好,这样他们十万对两万,还是围城,哪怕就这么耗着,也能将秦军耗死。
观望的各国人觉得这一幕有些荒诞,打了一辈子胜仗的蒙骜居然要死在一个无名小卒手里了?还是这么憋屈,这么低级的死法?
是的,他们觉得轻敌冒进,然后被人围城,活生生困死的死法,实在太低级了,有损名将威名。
比如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英雄了一辈子,最后居然是饿死的,谁听了不觉得唏嘘又荒诞呢,如果不是真的发生在眼前,他们是绝对不会信的。
因为人数差距,秦魏陷入苦战,秦国有赢有输,总的来说还是赢的次数比较多,因为秦国那方有蒙骜,这大概就是名将和普通将军的区别。
但魏王不理解,魏王气得又开始增兵,不把蒙骜困死在莘县他是不罢休了。
有人觉得此举不妥,十万兵马对秦国这样疆域大人口多的强国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何况是魏国呢。
这十万人还是从全国抽调才凑出来的,抽调之后,魏国全境都兵力空虚。
若换成其他时候,满朝公卿都要反对,但因为莘县的秦军人少,且此次是三国共同对抗秦国,十万人快去快回,影响不了什么。
可没想到蒙骜这么难打,十万人也只能跟他打个平手而已,这十万人回不去,魏国境内就得一直持续着兵力空虚的状态,可这还不算,魏王居然还要继续增兵!有没有考虑过魏国其他的领土?其他地方都不打算要了吗?
用十几万或者二十万兵力去守一个莘县,亏王上你想得出来!
然而魏王表示: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寡人不听!寡人非要派大军过去!
魏王一心想困死蒙骜,借机给魏国扬威,魏国曾经也是强国,魏武卒所到之处,任何军队都不敢放肆。
可惜那都是以前的事了。
魏国地处中原,本是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可惜就是留不住人,人才大量流失,只能憋屈地做一个优秀的人才生产基地,孵化的工作交给别国,自己则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百年的时间,从曾经让人仰望的强国变成了弹丸之地的弱国,魏王心头极为不甘,他迫切地想重振魏国的雄风。
而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庞煖观望两日,得知了魏国又增兵两万的消息,觉得蒙骜要完。
你再怎么厉害,两万对十二万也应该没有悬念了吧。
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给蒙骜留面子,完全可以直接攻城,再将蒙武杀了,好好挫一下秦国的锐气,免得他们三五不时就想发兵攻打。
遭遇赵军猛烈攻势的蒙武束手无策,无奈只好向父亲求救,可蒙骜自身难保,他又能做什么呢?
这边十二万魏军虎视眈眈,那边儿子生死攸关也不能不救,蒙骜分身乏术,愁得头发又白了一层,情急之下才想起他不是已经跟齐军结成盟友了嘛,完全可以向齐军求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