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111 章
派人出去观察蒙骜的动向,后胜发现自己是错怪他了,蒙骜不是不想还,他实在是没有精力做这些,因为魏王突然抽风,增兵五万。
后胜和庞煖眼睛一眯,似乎想要质问魏国,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原本魏国派兵五万,他们还可以理解,现在都十万人了,想干什么?
别说你只是想打蒙骜,蒙骜手里现在才两万人,有必要用十万人去打吗?
还真不是,魏王是被蒙骜那封信气的,以为蒙骜马上就要将莘县送给赵国了呢,他增兵五万一来是为了尽快打败蒙骜,二来是为了从赵国手里将莘县抢回。
殊不知蒙骜给三国写的信都不一样,导致他们出现了信息差,只以为魏王增兵是别有图谋,比如趁机浑水摸鱼,模糊一下三国边境线什么的。
原本三国以莘县、冠县和临清为界,虽然偶有摩擦,整体却是维持住了一种平衡。但大家也都知道,这不过是表面的和平罢了,谁不想要更多的领土?
当秦国夺走三城,打破这个平衡之后,根深蒂固的边境线就开始松动,虽然没有明说,却也都心知肚明,等将秦军赶走之后,三国之间势必还有一战。
或者谁在与秦军对战时,取得了决定性优势,恐怕连这一战都不会有,直接将三城都划归到自己家。
大家心里都不单纯,所以魏国一动,就吸引了赵国和齐国的目光:朋友,你这样做可不行啊。
第111章 第111 章
因为魏国突然增兵, 本来混乱的战场局势顿时变得更混乱了。
之前蒙骜向后胜去信,说为了表示结盟的诚意,不仅要将临清城还回去, 还要附赠莘县和冠县, 后胜毫不客气的表示要收下。
反正赵国和魏国加起来也就十万人, 他们齐国本来就有十万,又不是打不过。何况如今齐国与秦国是盟友了, 若赵国和魏国打他,难道蒙骜还会袖手旁观吗?
有双重底气在,后胜收得毫不客气,完全不考虑这三座城烫不烫手。
从某种角度来说,齐国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还挺好骗的,一点防备心都没有, 比他们秦国的丞相可差远了。
想起吕不韦与王上暗中的交锋, 蒙骜摇摇头, 再次给后胜写了封信。
信的大意是:“我不是个没有信用的人, 临清城是一定会还给齐国的,只不过现在我被魏国拖住了脚步, 顾不上其他的, 等我将魏军打退了, 立刻就来与丞相商谈此事。”
还要商谈?这么麻烦。
后胜觉得商谈就没有必要了吧, 你直接让张唐带兵退出临清城不就行了?蒙骜却说不行, 这是必须要走的流程。
当面商谈归还临清城, 顺便将秦国与齐国结盟的事过个明路, 如果直接将临清城还给你们, 那算是结盟的诚意啊,还是秦国怕了齐国所以主动归还呢?
这就说不清了对吧, 所以归还是一定要还的,但归还的方式一定要正式。
后胜看过信后深觉有理,就决定再等一段时间。
帐下有人自诩聪明,问:“既然魏国增兵不好打,蒙骜为何不将临清这五万兵马调过去?”
这样秦国就七万人了,打魏国的十万也不算太难。
此话一出,其他人顿时看向他,似乎在看某个天真的傻子。
“……在下说的话可是有什么不对?”
“如果你是蒙骜,你会放心撤兵吗?”
“为何不放心?”
回答的人摇摇头,还真是个傻子。
没错,因为蒙骜承诺要归还临清城,齐国和秦国的关系缓和下来了,蒙骜又承诺要将莘县和冠县送给齐国,于是丞相后胜答应与秦国结盟。
有人可能会说他越俎代庖,没有请示齐王就做下决定,恐怕会惹人非议。
可齐王本人都不介意,其他人何必操这个心。
两国看起来是要结盟了,关系逐渐好转,可也不代表一下子就对对方信任爆棚了,该防还是要防的。
万一齐国说的结盟只是缓兵之计呢,秦国相信了齐国选择退兵,最后只会被三国联军包了饺子。
所以就算是要成为盟友,张唐也不曾带兵离开临清城,甚至巡逻戒备一刻不曾停过,就是怕齐国出尔反尔。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后胜去信问蒙骜,能否提前归还临清城,其实也是一种试探。
如果蒙骜真的在齐国答应结盟之后,立刻命张唐撤出临清城,他反而会怀疑这其中有诈。
齐国十万大军就这么被蒙骜一封信定在了原地,可魏国的十万人却实在是个威胁。
多亏对方主将差蒙骜一筹,或者二三四筹,所以哪怕蒙骜那边只有两万人,还是牢牢将魏军挡在了莘县县城外,可也只是挡住而已,想要将他们打退实在是太有难度。
一时间,两军居然僵持在了原地,谁也无法前进一步。
中原大乱,各路人马都在观望,看到这种情况都有点着急,恨不得上场给某一方增加点筹码,让他们快点决战。
庞煖也在观望,他已经围了蒙武三天,就等着蒙骜将冠县和中牟送还给他,要是蒙骜不给,蒙武这小子的人头就要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