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0)
朱元璋……朱元璋感觉自己要炸了。
第50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0)
朱元璋没想到, 自己只是不放心外人分权,不想让那些和自己不是一心的人,占用权力, 从而对皇权皇位产生异心, 结果攥得越紧, 对大明的危害也就越大。
他用尽全国上下最好的资源, 培养了朱标,对这个继承人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但他也得承认,朱标除了因为大儒是全国最好的先生、武将是出生入死作战经验的将领,还因为朱标确实是一个十分有灵气的人。朱标的资源, 用在朱祁镇身上, 朱祁镇也做不到像朱标这般出色,甚至不能及朱标十之一。
朱元璋有些颓然地坐在椅子上, 手有着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他越想越觉得心惊, 越觉得天幕的话极为在理。
他自己是打天下的皇帝,知道这皇位来之不易, 所以愿意事事亲力亲为,愿意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可其他人不一定能做到!而勤政, 反而是做皇帝的最容易做到的事, 但才能上的不足,就更难弥补,也更致命了。
朱元璋扶住额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众臣见皇帝受到了极大刺激的样子, 都收起了叽喳讨论的样子,开始缄默不语。
天幕骂朱祁镇他们可以理解, 还能跟着一起骂,可是骂太*祖,他们可不敢随便附和。
邝埜仰着头,微微思索了一番,突然笑了笑。
于谦疑惑地看向他,邝埜低声道:“指出这些弊病的人,最好是非本朝大臣啦!”
自大明洪武年以来,难道没人看出朱元璋这些问题吗?当然有的。像刘伯温就应当看出来了,可是这样一位才能卓越的传奇人物,也因为朱元璋的疑心而被冷落,最后被奸人下毒害死,谁还敢碰太*祖的这块生了痈疮的逆鳞呢?为了保命,就只能糊涂着过呗。
但天幕提出来便不一样了,太*祖不仅无法将对方治罪,还因它所说的大明国运腰斩一事,要细细反思自己的政策制定。
于谦思索了一番,顿时茅塞顿开。
不愧是他一直崇敬跟随的邝大人,哪怕他被天幕赞誉为了民族英雄,却依旧觉得自己跟邝埜这等能臣差了些许,还要多多跟他学习。
嬴政听着天幕对分封制与废宰相一事,也思索起了大秦的官吏设置。他对天幕所说的汉朝推恩令有些好奇,既然天幕夸赞此政,说明对削弱各地的王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他可否用在不肯诚服的六国贵族身上呢?
再想到天幕所说,汉唐明三朝的前朝,都对新制度进行了探索,这是否意味着,学习后人的制度,能解决大秦的许多问题?再想到邝埜、于谦等人的官职,是兵部尚书,此等职位是他从未听过的,必然是后世新设,是专门管兵马么?
嬴政心中有太多疑惑,作为帝王一代目,许多事情都只能由他去摸索尝试,必然要走许多弯路。若是能从后世的成功经验中汲取一些,必然能助大秦避开坑,成就千秋万代的伟业啊!
刘彻有些惋惜地说:“大汉高祖亦是小吏出身,此等草莽英雄令人钦佩,只可惜明太*祖该分的权不肯分,该拢的权未拢,从而使得一朝基业有了祸根,属实可惜。”
有皇帝还喜欢分封制,这是刘彻没想到的。虽然大明太宗就废掉了,但估计也是费了不小的力气的。这明太*祖属实会给后代挖坑。
李世民不太能理解朱元璋的做法,只能是满头问号。
赵匡胤深深叹气:“宋甚至不如大明,是赵家子孙不行,还是我这开国皇帝哪里做得不对?”
此时的赵匡胤,深深地觉得自己需要补课,愿意没日没夜地补的那种。
玄烨微微抬了抬眼,大清对明的制度,也大多继承了,但分封制没继承。可大清也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早期也因政治转型,出现了不少阵痛之感。即便朱元璋犯了一些错,可玄烨在对比了清军入关前后的朝廷结构,也不得不承认,中原王朝在这一方面,远超旁的族群政权。
先前大清还有点不理解,明太*祖为何会用到千多年前汉朝就努力废除的制度,今日听了天幕之语,才明白原因在开国皇帝本身。
众帝王心思各异,却都领悟到:皇权的集中,虽有利于帝王,但因为与“社稷为重君为轻”不符,所以帝王手中权力大,对于王朝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讲到这里,大家会发现,其实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淳朴的人,他的思想一直很接地气,就是带着愿意为自己卖命的人,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思维方式,放在普通富户,或者一般的发家人身上,是一种豪义不忘本的优点。可是他不是普通暴发户,他从一穷二白中创立的这份基业,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他不能用那种局限性极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来管理手中的江山。】
【后来,朱棣虽然削藩,拿走了藩王的大部分权力,可因为这是祖制,再加上朱棣本身是从朱允炆手中抢的皇位,一直被人诟病得位不正,所以他也不能一把将藩王全部切没,根据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的基本指导思想,明朝得花重金富养着这些王室。以至于明朝灭亡后,有些人说,大明就是因为养的王爷和他们的血脉太多,国家虚耗不起了,所以明没了。这当然不准确,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朱家子孙不断繁衍后,形成了庞大的人口规模,给财政带来了不小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