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49)76
不仅朱元璋像被打了一拳,其他帝王也愣住了:还要扒祖宗黑历史?!
【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出身贫民,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最后奋斗半生成帝王,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若非他是历史上真是存在的,写在小说里,大家都会觉得离谱的程度。他从小未曾读书,都是后来自学的。能自学成皇帝,后面批奏折写诗都不成问题,可见他真的天赋过人。他的军事能力也是如此。和大家族出身、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的李世民比起来,他起点低太多。】
朱元璋的出身,着实震撼了嬴政等好几个皇帝,他竟然出身自如蝼蚁一般的百姓中。
朱元璋却并未多开心,他的身世历史,世人都一清二楚,他也知晓自己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可是想到天幕说,大明国运腰斩,祸根是他自己种下的,他就再怎么被夸也乐不起来。
【他的出身造就了他的传奇,同时也限制住了他的发挥。哪怕他后来读了许多圣贤书,和当时的大儒宋濂等人能谈笑风生,但他骨子里有些东西很难改,比如他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做了什么?大肆分封赏赐。这没什么,赏赐功臣是每个建功立业的帝王必须做的,不然谁给你打工卖命?可坏就坏在,他除了分封功臣,还各种分封亲戚。将儿子孙子都弄成藩王,有实权,觉得靠藩王能镇守边疆。】
【可历史上,汉朝就深刻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用推恩令来削减分封王的势力。结果老朱又把这一制度捡起来了。后来朱棣直接灭藩王,也是因为藩王就是危害中央权力的存在。朱元璋这做法,跟小农民家里,得了一点好处就把亲戚朋友都招呼来看一看,感受一下有什么区别呢?可是你要说,朱元璋不懂分权的危害,不知道权力落到别人手里的弊端,也不是这样。他在处理掉胡惟庸后,取消了宰相一职,只设置内阁来做皇帝秘书。两相对比起来,就可以发现,朱元璋不是不愿意分权,而是不愿意分给外人,他觉得朱家人才可靠,哪怕是个庸才,哪怕用最顶级的资源养着。外人就是不行,宰相这个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制度①,他说废就废了,难道以前没有帝王觉得,宰相是个掣肘自己的存在,尝试过废掉么?一直没废掉,只因为宰相真的十分重要,是除开皇帝之外,稳定朝廷的第二个压舱石。所以哪怕后来宰相没了,也得冒出个首辅来担任这个责任。】
天幕一席话,让朱元璋脑中轰轰隆隆、头皮发炸、面皮发紧,自己这么做,竟然都是错的?
朱元璋不是没想过藩王的隐患,但是他培养了太子朱标,朱标能令朝廷上下全都心服口服,所以他觉得藩王问题不大。可是朱标没了,这个能压住所有人的好太子去世了,这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感觉黑潮上涌了,忙退了几步,在椅子上坐下。
另一个宰相的问题,也让他脑子里嗡嗡的,废除宰相竟然是做错了吗?胡惟庸在职期间,确实做的过分,所以他才想要夺了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
天幕说,他只觉得朱家人好,外人不好,这点朱元璋挣扎了一下,还是认了,他心中确实是这样想的,恨不得将朱家人都安排个职位,然后世世代代传下去,每个朱家子孙都能得到权力和财富的传承,这样就不用像祖祖辈辈那样,饿着肚子过日子,到最后直接饿死了,他向着朱家人也有错了?
听到朱元璋的操作,帝王们也有些无语。
刘彻微微摇头:“分封王是一大隐患,哪怕是帝王家的人,也能斗得你死我活,同姓并不是同心。”
推恩令就是刘彻推行的,他最了解各地封王的野心,以及对中央权力的威胁有多大。
嬴政想了想,他虽未封王,却也不想封王,他还是喜欢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世民摇摇头,“若是多读读汉书,便生不出分封藩王的想法来。”
赵匡胤也无语:拜托这位大明太*祖,你有实力打下江山,难道不知军权在外的坏处吗?
几个帝王都被朱元璋的分封藩王的操作秀到了,至于宰相,当过权的都知道,这并非是一个职位的问题,而是皇帝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人从旁辅佐,废掉职位却费废不掉职务的。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有魄力的皇帝,所以他在位期间,不仅能将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而且很多事他都做的挺不错的,说得上是能文能武了。可是,朱元璋有没有想过,他的子孙后代并非都是他这般牛人呢?后面朱棣做的还尚可,朱高炽和朱瞻基就明显力不从心了,所以他们逐渐放弃了边防,转向重文轻武搞经济。这两个皇帝文治还行,边防上虽然放松了,但有永乐年间的余韵在,还撑得住。可到了朱祁镇手里,文治武功都不行,再加上还偏听偏信昏庸无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的大权,不就旁落到太监宦官们手里了么?这个时候,朱元璋集中的权力越大,得益越大的就是宦官,对大明的伤害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