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应白(3)
就这样走了半个多月,他终于跌跌撞撞找到了安西的城池。
城池外游荡着许多流民,徐应白走向城门,刚走到一半,忽然被一个半大少年恶狠狠咬在了手上。
那半大少年头发干枯毛躁地卷曲着,整个人又脏又灰,骨瘦如柴,眼神凶狠,嘴上咬着的力道大得很,那股尖锐的疼痛由腕骨传过来,徐应白疼得闷哼了一声,伤处洇出血来,染上那小混账的嘴角。
徐应白皱着眉毛把人提溜到一边,尚显稚嫩的面庞显出痛色,他深深叹了一口气,感到一阵无尽的无奈与悲哀。
“怎么饿得人都咬。”
徐应白想起那些生食腐肉的流民,眉头皱得更深,他有心想帮这个自己差不多大的少年,但摸遍全身上下,除了那块玉佩,没摸出像样的东西。
而那少年在地面上挣扎了一会儿,了无生气地扑在了地上。
徐应白有些担忧地上前,却不料那少年猛地暴起,一把抓下了自己的玉佩!
徐应白大惊失色,着急地喊:“那是我娘留给我的,你别……”
他话还没说完,那半大少年腿一软,整个人狠狠磕在了地上,脑袋发出清脆的响声。
徐应白愣了一会儿,蹲下身去探这少年的额头,烧得滚烫。
似乎要把他整个人都烧干。
徐应白想到他一路走来见过的死尸,又想到儿时的玩伴和在安西遇到的流民和孤儿,低垂着眼睫,眼眸颤动。
他蹲下身,把这个想要抢走他玉佩的少年背起来。
徐应白自己这半个多月都瘦了两圈,现今又是一个先天不足,刚刚生完病的孩子,因而尽管少年已经很轻,他背起来还是很吃力。
他踉跄着进了城,找到了医馆,却因为没有钱被拒之门外,他焦急地站着,沉默了许久,最后捏紧了自己的玉佩。
是母亲的玉佩重要,还是一条人命重要。
阿娘只给自己留下来这一块玉佩,这是阿娘唯一的遗物。
而且这个人和自己素不相识,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自己甚至不知道这个少年姓甚名谁,是好是坏……更何况,他还想偷自己的玉佩。
乱世灾年死那么多人,多一个少一个有什么区别。
况且大夫也说了,病得那么重,也不一定能救得活,何必费功夫呢?
有一千一万个理由不必去救。
然而——
“大夫,你等一等,”徐应白开了口,独属于少年人的清澈嗓音在一片痛苦的呻/吟中响起,“我很快就有钱了。”
玉是好玉,掌柜的看见徐应白是个小孩子,又是孤身一人前来,故意压了价钱,只给了徐应白一半银钱。
徐应白知道争论无用,他看了看掌柜的旁边几个牛高马大的男人,识相地拿钱要走。
掌柜的看他依依不舍地看着那块玉,也觉得可怜,将挂着玉佩的红绳拿下来,放在他的手里。
“留个念想吧。”
这块玉换来的银两救回了少年一条命。
徐应白在医堂守了很久,给少年擦汗喂药,直到少年醒过来。
少年仰着脸,着急地问他:“你的玉呢?!”
“当了,”徐应白勉强扬起嘴角,淡淡地笑着,悄无声息地将一小把碎银子塞到了少年僵硬破旧的被子里面,“这些留给你,不要随便咬人了。”
他们手指相碰,少年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徐应白。
徐应白朝他眨了眨眼睛,而后立刻起身离开,走进了人群里面。
“等等!”嘈杂的人声中传来少年声嘶力竭的沙哑呼喊,“……你叫什么名字?”
徐应白听到了,但他没有回头。
萍水相逢不必问名姓,举手相救也不必求报答。
他往安西城门走去,最后却忍不住看了一眼那快要消失在拐角处的医堂。
这个少年,是真真切切,自己亲手救下的第一个人啊。
第86章 应白(3)
正德二十年, 为了平定沸腾的民怨,幽帝下了罪己诏,改年号为元景。
而徐应白自元景年以后, 再也没有下山游历过。
他待在道观读经书写策论, 也学礼乐骑射和剑术, 只是可惜身体不好,剑术骑射学到一半就生了一场大病,吓得玄清子不敢再让他学了。
于是闲暇时,徐应白就坐在书桌前练字,他的字写得极漂亮, 有时还会被玄清子叫去抄写道经、教刚来道观的孩子练字。
那些练字的纸张也没扔, 被徐应白整理好,放在柜子里面
道观在灾荒过后休养生息, 渐渐回到了最初的规模,老观主在徐应白十五岁这一年驾鹤西去, 将道观交给了玄清子。
玄清子人缘不错,时常有江湖人来道观看望他。
等到徐应白十八岁, 玄清子回了一趟本家, 带回来一个小孩, 据说是谢氏旁支的一个孩子, 家中遭了变故, 就剩他一个人了, 本家又没有人愿意收养,玄清子干脆就把人带回了道观, 想把人收做关门弟子, 以后继承道观的衣钵。
结果小孩软乎乎地拜徐应白当了师父,把玄清子给气得够呛。
而就在谢静微拜师两年后, 徐应白毅然决然地下了山。
那时他刚及冠,甚至还没来得及取字,跪在玄清子面前求玄清子让他下山。
“你下山干什么?!”玄清子一改平日里好说话的模样,有些激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