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小说网 > 历史 >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在线阅读 > 正文 24
策妄阿拉布坦和拉藏汗乃是亲上加亲的关系,本人娶了拉藏汗的姐姐,又把女儿博托洛克嫁给了拉藏汗长子噶尔丹丹衷,据说是为麻弊对方,使其放松警惕,仿佛也是,后来策妄阿拉布坦兵发西藏时也利用了这一点。
从准噶尔所在的新疆进兵青藏,哈密是一咽喉之地,但已归属大清。早在康熙四十四年(1715),策妄阿拉布坦先派了一支2000人的部队,抵达哈密北境,来个试探性进攻,连拔五寨,一看清廷迅速有大军增援,并增兵封锁了所有通往青海的要隘,只好放弃了由哈密、吐鲁番打进青藏的设想
随之一个大胆的直入西藏的计划出台,并付诸实施。结过一年的筹备,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策妄阿拉布坦遣其最勇武统帅策凌敦多布,以护送丹衷小夫妻归藏省亲为由,带领6000精锐,从伊犁(今新疆伊宁)取道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绕过塔里木大沙漠,翻越和田以南昆仑山等三层大冰山,涉险冒瘴,昼伏夜行,终于次年七月初四,经纳克产(今西藏奇林错东南、加林错东北)隘口突至藏北,再由腾格里海(今西藏纳木错)直趋达木(今西藏当雄)。此次远征堪称史上海拔最高的一次远征,所过之处很多更是悬峰绝壁,人迹罕至,其险其苦其壮其勇非言语所能表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那一次相形远绌也。
起初,拉藏汗得知前方传来的零星消息,并不在意,与他的次子苏尔扎等在达木避暑游玩呢,也难怪如此高难度的远征,确实出人意料啊。待准噶尔军已向达木进发时,他才慌了神,赶忙调集卫藏军队在达木草原北部布防,引兵拒战不利,只得退守拉萨。
策凌敦多布即挥师直趋拉萨,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月二十八夜破城,三十日攻入布达拉宫,拉藏汗逃亡途中被杀,其所立达赖益西嘉措被拘。之后,策凌敦多布发兵攻占前藏等地,继而准备进攻青海,与诸台吉配合夺取被清廷安排居于塔尔寺的另一达赖噶桑嘉措,但青海的形势已然巨变。
清廷瓦解了青海诸台吉的力量,西安将军额伦特和侍卫色楞领兵驻扎西宁,基本控制了整个青海,察罕丹津也被康熙召入北京,当多罗郡王去了。青海此时的稳定,对清廷掌控大局并收复西藏,意义至关重要,否则准噶尔所据新疆、部分中亚与青藏连成一宏大整体,尽为策妄阿拉布坦所有,西北形势不堪设想啊。
康熙初闻准噶尔军队远征西藏时,还并不知策妄阿拉布坦真实意图,是攻取拉藏汗收取西边之地?还是帮其共侵青海?看来康熙与清廷虽对策妄阿拉布坦有所防备,并作为一个对手来看待,认识却严重不足啊,竟一点也未想到策妄阿拉布坦的雄心壮志,是要与他康熙争夺大西北的。
康大帝的战略眼光实在不咋的,大方向上很容易短视。当初收台湾后差一点放弃,幸亏施琅等汉大臣力谏。抗俄时大优之下签了一个实在算不上平等的条约,完全不知彼应是众因之一吧。打噶尔丹这样一个实力不强的游牧对手,仍然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转了将近十年,缺乏主动进取歼而灭之的气魄,要不是人家闹了家窝子,还不知猴年马月能平定呢。这次又是,既然把人家当成对手看了,实录之类留下的大帝语录中也有过太多高瞻远瞩的话,咋十几年过去了,对人家还是如此不了解呢?
清军两次进西藏
直到五十七年(1718)初,康熙收到拉藏汗的奏疏,才决定由额伦特、色楞领兵征剿西藏,但对敌情严重估计不足,极端乐观轻敌了,认为准噶尔军长途跋涉而来,几千疲兵不足为惧,结果自家清军准备也不充分,兵员也不多,便仓促上阵了。
清军分两路而进,色楞带2500人向拜图岭出发,额伦特领4500人向库赛岭出发。策凌敦多布闻知后,迅速部署准藏数万联军在喀喇乌苏(今西藏那曲)严阵以待,再命前方之军屡屡佯败退却,诱清军深入,最后于八月初,相会进入了他精心设计的大包围圈。一场激烈搏杀,清军突围不成,相持月余,弹尽粮绝,至九月中旬,全军覆没,额伦特、色楞阵亡。另外,四川提督康泰率军1000,经打箭炉进入藏地,欲与额伦特会师而未能,在拉西附近被黑帽喇嘛诱杀,所剩之兵又被准噶尔军截获,也是尽没也。
清军首次进藏完败,胜利者准噶尔气势当然更盛,而清廷上下则一片震惊,结果每一次都会发生的事情再上演,又是在大臣们纷纷犹疑反对的情况下,康熙力排众议,英明地决定第二次发兵西藏。真是让人感慨,这康熙一朝61年呢,就是亲政也有50多年,怎么竟干这样的事呢?大臣们也太笨蛋了,花多么多银子,给那么多特权,养着他们干吗?皇帝也太伟大了,人类史上还有谁能出其右?这么长时间,朝堂上作出的所有重大决定,特别是正确的,都是皇帝他老人家一人神武决断的。不服不行呀,千年一帝的牌子要挂,且要永远挂下去!
其实进兵西藏打到这种程度,继续下去很正常吗,远比准噶尔实力要强的大清,败一场就打住,到真让人不可理解了,何况这一败还是自己过于轻敌所致,看似全军覆没,由于人数并不多,清军远未伤筋动骨,干吗不打呢?原属自己的地盘被人家拿去了,如放弃还会影响青海甚至四川、云南等地?无论如何也要打下去呀?噶尔丹那一次不就是个例子吗?你不来扰就算了,来了就一定反击的,不然,大清成什么了?抗俄那一次?不一样?你能跟人家比吗?那是外国,国与国之间的事,当然不一样了。
应该相信讨论出兵时,不少大臣是赞同的,不然就不可理解了,又不是多深奥的事。同样认为康熙作为最高领袖,决定出兵是令人称颂的事,保卫边疆不受侵犯吗,只是觉得不要把并不是很考验决策能力的事,非要给它神化,好象作出这种决定的人都是神一样。这世界没有神!
既然决定再打了,怎么打?首战完败的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好好规划部署一下了。康熙与清廷考虑到青海、西藏与征服者准噶尔都承认在西宁的噶桑嘉措为真达赖喇嘛,便开始酝酿一个两路进兵护送达赖的作战方案。清廷嘴上没承认,实际心里也已认识到在真假达赖问题上,过去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民意,一味支持拉藏汗的做法,起码有一点点失误了。还好,知错就改,仍是好同志。
紧接着,清廷又制订了详细作战方案:诏封噶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乾隆后称七世),并送往西藏坐床,青海王公护送,内外蒙古也要遗使会送;清军由青海、四川两路进兵西藏,并攻打准噶尔汗国边境,使策妄阿拉布坦首尾不能相顾,无暇增援策凌敦多布。
康熙命第十四子固山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坐镇青海木鲁乌苏指挥,统揽全局。正蓝旗满洲都统延信为平逆将军,具体指挥青海一路2万多进藏大军及护送人员,共护噶桑嘉措至西藏,由巴尔库尔(今新疆巴里坤)军前调来的巡抚噶什图负责。四川护军统领噶尔弼为定西将军、岳钟琪为副将军,带领四川和云南1万人马,由川西巴尔喀木进藏,四川总督年羹尧负责办理粮饷事务。同时,继续加强阿尔泰与巴尔库尔的兵力,陈兵准噶尔边境,与进藏大军遥相配合,使策妄阿拉布坦首尾不能相顾,无暇增援策凌敦多布。
五十九年(1720)四月,噶尔弼率军自成都出发,一路几无抵抗,策凌敦多布任命的第巴达克咱也不战而降,八月二十二日渡过噶尔招穆伦河,随后兵分三路,于二十三日轻松拿下拉萨。这边,延信一路大军由西宁出发,沿着额伦特曾走过的库赛岭进军拉萨,路途近但险,又连遭敌军袭击,行程略缓。
策凌敦多布将主力集中于达木和喀喇乌苏一带,欲与延信大军决一雌雄。无奈力量悬殊,又闻拉萨已失,供应线被断,大势去矣,无心恋战,率领部属经纳克产隘口,越克里野岭,逃回伊犁去了。九月十五日,延信大军抵达拉萨,并为达赖喇嘛噶桑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礼,清军第二次进藏完胜也。
其后,大军返回,留下公策妄诺尔布和额驸阿宝率兵三千驻守,此为清廷驻兵西藏的开始。如果说顾实汗统治时,西藏与清廷的直接关系还不是很紧密的话,现在通过征讨准噶尔,清廷对西藏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作为帝国的最高领袖,康熙当然功不可没。如果说从执政能力看,康熙只能算一个平常之资的帝王,那有了西藏及外蒙的功业,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了,但绝不是千年一帝!
清廷败准噶尔复西藏,实也在情理之中。准噶尔实力本就悬殊,且侵藏人马又少,英勇倒是英勇,抗衡清军大部队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噶尔丹,除非清廷不重视,失败实已早注定。说大一点,纵观环宇,除热兵器领先之欧洲,倾力一战可能打不过外,还有谁能与大清争锋?不,能与中原王朝争锋?周边传统强敌皆已明日黄花也,他们威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文明(不是指文化)在与落后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了上风。这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也改变不了的,就如晚清惨败于西方,你不得不承认,当世界已变成宋代那样便可天下无敌时,咱们却成了辽金!
大帝未了准噶尔
西藏收复了,清廷与准噶尔的斗争远未结束呢,不过战场拉到了准噶尔的边境。自康熙四十四年(1715)策妄阿拉布坦试探性进攻哈密后,康大帝向阿尔泰和巴尔库尔派出两路大军,防其进攻青海和喀尔喀,并对其构成强大军事压力。
当然了,康大帝一向爱好和平,一生从未主动打过仗,不要说秦皇汉武唐宗明成那样的“赎武”主义者,就是人家打到他门前来,一般不还手也行时,他也绝不会撕破脸皮的,虽然自己有更强大的武力后盾,这一次也不例外。
康熙起初还是想让策妄阿拉布坦主动认罪了事,但遭拒绝,于是加大兵力投入,陈兵北路阿尔泰山23000余人,靖逆将军富宁安统率;西路巴尔库尔17000余人,振武将军傅尔丹领衔,并要求明年夏季两路并袭准噶尔边境,致其国内慌乱,迫使策妄阿拉布坦请罪臣服。
真是没办法,陈集如此大军,增援部队还可援援不断而来,干脆一举打垮对手,一劳永逸不就得了?可他想的却是只要你认输,啥事都没有了。唉,你有好心肠,人家可没有呀,事实证明,直到他孙子乾隆时,准噶尔问题才算彻底解决掉呢。
康熙五十六年(1717)六、七月间,清军对准噶尔进行了几次规模不大的袭击,效果甚微,策妄阿拉布坦也未屈服。此时,策凌敦多布的远征军就要打到拉萨了,而熙当时并不知。
五十九年(1720)七月,为配合收复西藏,清军又发动了第二轮较大规模的袭击波,所向无敌,连战皆捷,还占领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城,可是八月份,又自动退回啦!这种打击力度,能有多大影响呢?
就在策妄阿拉布坦矛头直指青藏,与清廷发生对抗时,俄国人又向准噶尔逼近了。他们企图占领亚梅什湖以南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宰桑泊地区,策妄阿拉布坦不得不抽出力量,放在抗俄上。还是远征西藏的那一年(1716),小策凌敦多布(攻藏的是大策凌)领兵近万,包围沙俄以考察为名的侵略军3000人,一年有余,主动解围放生时,俄军只剩700来人了。
当准噶尔遭遇两路清军之压,西藏统治也岌岌可危时,仍在宰桑泊打退了俄军450人的入侵,统帅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日后准噶尔的又一位雄主。
看准噶尔人的抗俄,更感沙俄在东方的不足为惧。18世纪初了,彼得大帝改革也差不多了,沙俄比起上个世纪来要强大得多,竟仍然搞不定一个比大清综合实力小得多的还以游牧为主的中亚国家,甚至还有一支3000人的部队(清军连千人俄军也未打过呢)被人家围困差一点全完,更感当年尼布楚条约之签订,殊为可惜也。
策妄阿拉布坦两面都有比他更为强大的对手,无疑继续抗衡下去,不是好出路。他请喀尔喀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代为向康熙说项,请求与清廷和解。同时,也与沙俄谈判,还巧妙利用俄国人,表面上与他们走得很热乎,一定程度上促使康熙临终前同意和解。其实康大帝只是教训教训他,从无毁灭他的意思,虽然完全可以做到。
再以后就是雍正皇帝的事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即1722年12月20日,康大帝走完了他不失精彩却也被过度高捧的68周年的人生路。太多人说他留下的是一个伟大的盛世,甚至中国历史上最黄金的岁月就是他打造,是否如此,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哉。之所以把康熙最被称颂的几个大伟业,一一详细讲来,就是想在具件事件中,初步看一看他和他的那段大历史,以后会在讲完乾隆时,再对整个所谓的康乾盛世来一个深入的剖析,那时也许才能彻底看出,笼罩在千年一帝光环下的究竟是个啥?
至于清廷与准噶尔的西北大PK,康熙只是开了个头,并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主要的尚在后面呢。说来很有意思,开创了那么大盛世的康大帝,很多方面却给子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就像大西北,他本来完全可以搞定的。
清军在准噶尔边境已经陈兵4万多人,袭击战无往不胜,进藏部队3万多人也可以拉过来用,这些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再动员再准备,马上便可以投入战场,另外帝国还有那么多部队可以增援,只要康熙一声令下,一举荡平准噶尔,难道不可以吗?没办法,康熙不会这样做的,大帝的境界和一般人不同吗,就是苦了接班人雍正了。这里简要述一下,以保证叙事的连贯性,详情请看以后的雍正卷和乾隆卷。
且说策妄阿拉布坦的求和,康熙临终前表示同意,接班人雍正正式降下谕旨,认真贯彻落实了先皇遗言精神,准噶尔遂与清廷开始了一个短暂的密月期。策妄阿拉布坦与俄国的谈判也随即告吹,他坚决拒绝了沙俄要求其臣服的无理要求及在准噶尔修筑要塞等建议。
但策妄阿拉布坦儿子噶尔丹策零即位后,没几年又与清廷关系搞僵了,乃至兵戎相见,准噶尔既有大败清军之荣,也有惨败清属喀尔喀三音诺颜部之辱,总体清准打了个平手,雍正乾隆之交,双方再度罢兵言和。
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逝,诸子争位,国内大乱,国势日衰,乾隆乘机发兵,两度征伐,终于二十二年(1757)彻底荡平准噶尔,并派满兵驻守,设伊犁将军统领之,天山北路终归大清。二十四年(1759)秋,又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至此,清廷统一新疆天山南北的大业才告完成,而这已是康大帝逝去37年后的事了。
[鳌拜篇]独断本性初展露
大凡讲述康大帝一生雄伟业,基本都是从擒鳌拜起头的,乍一看,小年轻一个,却能谈笑间搞定大权臣,盖了帽了,神了去了,第一仗就打得如此漂亮,也难怪是千年一伟帝。
可仔细一看,不对呀?分明就是通过一个近似儿戏般的极不严肃极不正当的手段,拿下了一个为大清赤胆忠心保江山的四朝元老吗,功从何来?业从何讲?满纸荒唐言,尽是混帐话。
以后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败噶尔丹等,不管怎么样,毕竟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结果看多多少少也能讲个功业的一二三来,不像这擒忠臣的事儿,如果硬扯到功业上去,那历史上这么多帝王,有功有业的也太多了点吧。
擒鳌拜根本就不是大是大非问题,不是江山社稷问题,不是忠奸对立问题,不是权臣欺君问题,更不是逆臣贼子问题,而是咱们康大帝专断独尊本性的第一次爆发,从此向他极权专治帝王路上迈出的第一大步,与功业没有丝毫的联系。如此论及这个话题,太多了很滑稽,还是简要讲述一下算了。
先帝托孤四辅臣
顺治帝英年早逝前,有感于当年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乾纲专断,而他小小年纪(5岁即位)无奈忍辱的悲凉处境,哪能放心只有7岁的继承人三子玄烨啊,为避免宗室再度结党专权欺凌幼主,一改过去由皇家直系血亲诸王贝勒辅佐的传统,临终托孤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等四位异性勋旧重臣。这一改一托不打紧,在大清皇位继承乃至政权组织建设上,却迈出了很具有转折性的一步。
章节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