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小说网 > 历史 >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在线阅读 > 正文 23
其实噶尔丹早料到清军三路而来,就是想在土拉河一带夹击围歼他,于是决定撤离土拉河,沿克鲁伦河至达尔罕敖拉一带驻扎,走前一把火烧掉土拉河布尔察克以南10余站内的草原,以绝西路军,康熙料事没如神呀。
康熙亲率中路军紧跟,为在西路军到来前稳住噶尔丹,以便中西两路夹击,又施了一个“美人计”,把从京城专门带来的长史多禅公主(与电视剧讲得完全不同吧),连同精美礼品一块送给他。
噶尔丹岂会中计,美人是收了,人也照走了,往哪去呢?又返回土拉河,准备与费扬古所率西陆军决战。五月十三日,两军会战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南宗英德),当年永乐大帝破阿鲁台的旧战场,清军人多,火器更优,东亚最先进大炮威力无穷,结局已然注定。一番激烈搏杀后,卫位特军大溃,死伤2000余人,噶尔丹的妻子阿努也中炮身亡,另有包括妇女等3000余人被俘。
昭莫多之战,大清平定噶尔丹最著名也是最后一次决战,但是战果及作用被严重夸大了,看看上面的数字,主力何曾尽失?历史记载有时过于简略,前说噶尔丹2万多人东征,也没打什么仗,与费扬古决战时只有万把人了,其他人到哪里去了?分兵把守他处了?途中伤病散失了?未知数!其实这场大战的规模远不能与乌兰布通之战相比,噶尔丹投入的兵力薄弱了,与清军悬殊也太大啦,这场仗不该打。
游牧失败是必然
且说噶尔丹,在50余骑拼死护卫下逃离战场后,沿途收扰失散部众,又达5000余人,并不比乌兰布通战后回到大后方的力量小,上次几年后便东山再起,这次为何不可以呢?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不仅未能再起,还一蹶不振,穷途末路了。昭莫多影响还是很大的,军队伤亡不讲,败后部众的离心也随之产生,周边大环境肯定也更不利于失败者,不过最后败亡的根子倒并不在此。
自从策妄阿拉布坦叛离后,噶尔丹早已不是全准噶尔的大汗,甚至连战前的半个也算不上了。策妄阿拉布坦实际控制了准噶尔,前虽稍有缓和,毕竟还是对手,能不乘火打劫已算不错,他逃出了战场,却无大后方可回,这才是最根本的败亡因素啊。项羽无颜回江东,噶尔丹是想回却不敢回,生怕被侄子吞了去。他处呢?关系亲密的西藏路途太远不切实际,原臣属的哈密如今投靠了大清,与俄罗斯盟邦关系也只是传言胡扯型的,喝尔丹从未想过投靠。
因为讨论去处,大家意见不和,发生分歧,又有一帮人离去了,包任他的岳父察珲台吉和爱将丹津鄂木布(策妄阿拉布坦的弟弟,过去却站在叔叔一边)等,大败之后的众叛亲离,往往孪生兄弟也。噶尔丹带着剩下的3000人马继续着艰难困苦之行,部众不断丧失,前方一时半会也难见光亮,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拒康熙的招降,斗争到底,真乃难得之英雄好汉也。不过能屈能伸方为雄也,暂时低头,卧薪尝胆又有何不可?噶尔丹太过刚硬了,当然这个刚硬相比于软骨头,更应该受到称赞与歌颂,而不是贬低,甚至诬蔑。
为了铲除顽抗到底的噶尔丹,康熙决定发动第三次征讨。三十六年(1697)初,他亲赴宁夏指令费扬古、马思哈两路进兵,扼住噶尔丹可能逃亡青藏必经要道。三月,积劳成疾的噶尔丹最后跋涉迁居于阿察阿穆塔台,病情日益恶化,终于十三日病逝,享年53岁(1644~1697)。
康熙又一次战胜了对手,而且胜的是历代中原王朝都要面对的苦手~游牧铁骑,这为他的武功加分更多,秦皇汉武不过如此吗,实则大不一样也。前已多次论述,不再详叙,简单说一下康熙击败噶尔丹的主要因素。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优势越发明显,包括军事上的。蒙古民族的分裂与衰落,只剩下窝里斗和东蒙古人血性的丧失了。历来中原王朝的前期,除北宋都能打败游牧民族的,大清也不例外。相比之下,噶尔丹实力较弱,最多也就二、三万人,参加昭莫多大战时仅万把人,堪称历代最不济的游牧对手,汉唐宋明谁不面对十万之众甚至更多呢?
还有极其关键的一点,清军拥有更为先进的火器,特别是大炮威力,对手远难相比。无论是乌兰布通还是昭莫多,都未出现大规模的骑兵冲杀,相反两军对垒打前阵的都是火器,战争方式已悄然改变也。游牧铁骑威力仍在,但早已不是明代以前那种叱咤光景了。
当然打了胜仗,作为大清无可争议的最高领袖,康熙有功劳呀,只是过于拔高就讨人厌了。其实任何一个正正常常的人,处在他那个位置上,都能带领东亚超级帝国去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他的三次亲征,比起许多只愿待在京城里安享太平的帝王,确实要更令人倾佩,仅此而已。亲征并不能与杰出划等号,明武宗干过,打得也不错,没人赞扬过;明英宗也干过,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却是耻辱;秦皇汉武从没干过,不失为一代伟大征服者。领袖就是领袖,看的不是细节,而是整体与结果,这才更能代表你的水平与成就。
至于康熙亲征的表现,只能说没有出彩的地方,很是一般般,说是三次,实则带兵上前线的只有一次,清军二征噶尔丹时。他亲领的中路军并没参加什么战斗,打垮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也与他无关,那是人家费扬古带着西路军打赢的。当然圣祖实录之类说成靠着康大帝事先安排部署才打赢的,就无话可说,只好谁它去了。
倒是有一件事,可以怎么歌颂康大帝都不为过的,那就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归属大清,一件大功业,真正的大功业。康熙不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从没想过要开疆拓土,问题是命运却总是给他这样的机会,你说幸也不幸?没有三藩之乱,会拿下台湾吗?噶尔丹不“闹事”,喀尔喀能归并吗?还有对西藏统治的巩固与加强,也有策妄阿拉布坦的“推动”呢,这以后会细讲。相比之,一代游牧枭雄噶尔丹只能仰天长叹,命运为何如此不公了。不过,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这功业被康熙实实在在拿了,他就是功臣,大大的功臣。
康熙二十七年(1688)秋,被噶尔丹击败的喀尔喀归附大清,乌兰布通大战后,清廷于三十年(1691)夏,集合内外蒙诸部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多伦)会盟,康熙亲临主持,规模宏大,盛况空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主要内容:喀尔喀诸部行政体制依内蒙49旗例,实行札萨克(旗)制,并分左中右三路;保留诸部首领汗号,汗王以下赐以满洲贵族封号;并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内部纷争;鉴于西藏方面一直暗中支持噶尔丹,遂打破黄教唯一中心在拉萨的局面,特封哲布尊丹巴为大喇嘛,掌管漠北黄教事务。
宗教乃是清廷于联姻外,对内外蒙古进行统治的另一有效举措。噶尔丹败亡后,喀尔喀返回漠北,康熙又拨银十万两兴建库伦庆宁寺,成为漠北宗教中心,后又捧起章嘉胡土克图掌管漠南教务,于是前藏、后藏、漠北和漠南教务,遂由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分掌,消弱了达赖喇嘛对内外蒙古的影响,收到分而治之的效果。
漠北动荡之局终于结束,稳定之势却未持续多久,三十多年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又两次东征喀尔喀,没成想还未享受到噶尔丹的待遇,与清军交个手打个仗呢,就出人意料地被喀尔喀三音诺颜汗策凌打败了。顺便交待一下,平定噶尔丹后,康熙在土谢图与札萨克图两部中,增设了三音诺颜部,喀尔喀也由三部增为四部。
困扰中原数千年的游牧问题,并未因康熙击败噶尔丹而终解,只要准噶尔还在,就会依然持续下去,只不过斗争的方向改变了,漠北渐渐退出第一线,大西北与青藏高原变成了再次PK的主战场。
元后西藏小小史
噶尔丹逝后,策妄阿拉布坦正式成为准噶尔的领袖,他同样是一位勇健之主。在西藏权臣第桑巴结嘉措以“达赖喇嘛”名义的暗助下,一心要建立包括天山南北、青海、西藏、哈萨克、布鲁特及西迁土尔扈特等在内的雄伟大汗国。
起初,策妄阿拉布坦刚脱离噶尔丹时,合纵连横的需要,与清廷处得还不错,后来逐渐转淡,最终的理想追求不同吗。康熙曾希望他攻打噶尔丹,遭拒绝,平定噶尔丹后,也规劝他降顺大清,得到的结果又是“不”。为达此目的,康熙还曾设法挑拨土尔扈特阿玉奇汗与策妄阿拉布坦的关系,通过彼此争斗,削弱后者的力量,但没能得逞。大帝还派人去打探哈萨克与准噶尔相争的原因,希望什么不必多说了吧。可以说,策妄阿拉布坦逐渐成为康熙下一个对手,个人单挑有望胜,却和噶尔丹一样,起点较低,平台不足,注定了不会是胜者。
策妄阿拉布坦的大汗国自然要一步步来了,他先南征回疆,重并其于准噶尔,再两次出兵哈萨克,夺取了额尔齐斯河西岸及哈萨克草原的大片领土,势力扩张至锡尔河下游,同时积力寻求与土尔扈特的合并,准噶尔从此步入全盛时代。下一步,他的目光便投向了西藏与青海。看来与叔叔一样,终标目标还在东方,只是小方向上略有不同,也难怪,蒙古人吗,东方大中华的系统怎会脱离?
说到西藏与青海,噶尔丹时简略提及过,这次要略加详细的介绍一下了,因为它们将会是清廷与准噶尔争斗的主战场。
西藏从元朝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当时教派宁立,势力最大者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几与之相当,另有宁玛(红教)、本布(黑教)等派。萨迦派被忽必烈封为“大宝法”的八思巴,创建了西藏第一个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后噶举派推翻之,建立第司政权,也称帕竹政权。这时已到元末明初,第司政权从第二代法王开始,被明廷封为“灌顶国师”,当然其他教派凡赴京朝贡者也都授予相应法号。
明初,宗喀巴新创格鲁派(黄教),弟子克主节即第一世班禅,根敦珠巴即第一世达赖。根敦珠巴逝后,黄教学习噶举派“转世”相承制度,认定根敦嘉措(二世达赖)为其转世“灵童”,此为黄教第一个大活佛转世系统。
嘉靖年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著名的俺答汗,邀请索南嘉措(三世达赖)青海,赠其“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尊号,“圣识一切”意“遍知一切”,“瓦齐尔达喇”梵文意“金刚持”,“达赖”蒙古语大海。“喇嘛”藏语上师。从此,便有了达赖喇嘛的称号,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喇嘛,前两世为追认。万历十六年(1588),索南嘉措应邀赴京,不幸死于途中。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卫拉特和硕特部顾实汗(固始汗)从新疆率部往占青海,后又攻占西康大部地区,十四年(1641),受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密诏,再入西藏,明年,推翻噶玛政权,支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建立噶丹颇章政权。达赖自任法王,集西藏政教大权于一身,下设第巴一人,总理政事,首府拉萨,不过实际控制政务的还是顾实汗。
西藏与大清最早联系是在皇太极时期,顺治九年(1652)十二月,达赖亲率班禅等至京谒见顺治帝。清廷对这位藏蒙普遍信奉的黄教最高领袖,自然高度重视,予以隆重接待,并册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开启达赖喇嘛由中央政府册封之制。康熙时自然也不例外,对达赖等重视有加也。
错综复杂青藏局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去世,第巴桑结嘉措秘不发丧,选择一相貌酷似者假扮之,企图借机掌控西藏统治大权,抵制顾实汗之孙达赖汗的控制。
原来顾实汗生前将青藏和硕特部分为左右两翼,封给他的十个儿子。其中长子达延长居藏地,协助顾实汗管理西藏事务,汗位也由他继承;其余诸子皆在青海,因九子无嗣,一般合称为和硕特八台吉。
时间一长,这青藏之域便俨然有三大矛盾也。以桑结为代表的西藏地方势力与和硕特汗王之间矛盾最突出,住藏和硕特汗与青海八台吉们在顾实汗逝后的矛盾也不小,另外青海诸台吉们也时有磨擦。
这些矛盾都影响了青藏政局,特别是首当其冲的那一个。到桑结嘉措欲掌权时,顾实汗与子达延汗都已先后逝去,孙子达赖汗即位了。
桑结嘉措以达赖名义行事,外联噶尔丹,制衡达赖汗,并一再唆使前者与清廷对抗。康熙长时间也蒙在鼓里,不知真相,为了安抚西藏,还曾封他为土伯特王,与达赖分为政教领袖。
噶尔丹败亡后,桑结嘉措失去援手,声威大减。他暗助噶尔丹抗清和隐满达赖去世之举也真相大白,受到康熙责难,因表现得恭顺有加,康大帝又龙心大悦,对其宽大为怀了。
桑结嘉措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终于公布了五世达赖死讯,并扶立年已十六岁的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康熙予以承认,然其政敌不干了。和硕特部达赖汗子拉藏汗在位时,与桑结嘉措关系日益恶化,权争甚烈,终兵戎相见。康熙四十四年(1705),桑结嘉措兵败被杀,西藏一代权臣就这样告别了历史舞台。
拉藏汗获胜后,占据拉萨,废掉了仓央嘉措,另立自己的一个私生子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结果成为引发日后青藏局势大乱的导火索。康熙对这一事件没做过多考虑,像上次一样也予以承认,但西藏的贵族、喇嘛与民众却不承认,视之为假达赖。青海诸台吉也不相信,另奉噶桑嘉措为六世达赖。
这些青海台吉们当初与桑结嘉措的关系,就比与同血脉的和硕特汗好。噶尔丹与清廷相斗时,他们还曾按桑结嘉措以达赖名义的要求,暗中相助过呢。清廷获胜后,台吉们也有接受册封的,大体上与中央还是保持一致的,如今却因真假达赖问题(实为权力分争),与和硕特汗(现为拉藏汗)的矛盾大爆发了。
康熙咋做的呢?出面调解,坚决支持拉藏汗,封益西嘉措为达赖喇嘛,并遣侍郎赫寿前往西藏,协助拉藏汗办理事务,五十二年(1713)正月,又封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班禅额尔德尼”,提升班禅与达赖同等地位,共助拉藏汗,稳定西藏大局。班禅是梵文“班智达”(学者)和藏文“禅保”(大)的简称,意为大学者;“额尔德尼”是满语“珍宝”的意思。
遗憾的是,局势的发展并未遂康熙的心愿,真假达赖之争越演越烈。康熙举措也有点失当,心向拉藏汗,一味压制反对势力,未取得效果,反而激化了矛盾,因为站在拉藏汗对立面的甚至包括了青藏各个阶层,上至贵族、高层喇嘛,下至一般喇嘛与民众,联盟至为广泛,事态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拉萨三大寺上层喇嘛暗中鼓动下,以察汗丹津、罗卜藏丹津为首的台吉们也磨刀霍霍,准备武力护送噶桑嘉措,前往拉萨坐床(并不是反清)。康熙得知后,赶紧增兵西宁,严令西宁护军统领晏布、四川提督康泰、松潘总兵程正李等做好征讨准备,暂时武力威摄住了待发之青藏内战。继而又对青海左右翼首领进行了重新调整,每翼都增设了几个部长,互不统属,以达到彼此牵制的目的。这一招有利有弊,确实进一步分化了青海诸台吉,但他们的矛盾也因此更加激化,日后雍正朝罗卜藏丹津(顾实汗之孙)的叛乱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其实,真假达赖之争,更多是一场牵涉到宗教的各方权力纷争,而且主要矛盾还在顾实汗的子孙们中间,绝不是一场脱离清廷的叛乱。康熙完全不必强硬到底,坚决支持寡助的一方,什么结果?人心会失呀!暂时也许能起到作用,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结果呢?由此引发的青藏大动荡,直到雍正年间才得到根治,康大帝给儿子丢了一个不小的包袱啊。
只是这以后的事哪有功夫去想哟,当务之急就够他烦得啦。青藏动荡迅猛间竟又上了一个更高层次,康熙原来担心的和硕特自家武斗,即使爆发也是小儿科了,一场更大的战争即将扑面而来。
以桑结嘉措老部下及拉萨三大寺上层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地方势力,看到联合青海武力迎回噶桑嘉措的计划落空,便把希望寄托在了策妄阿拉布坦身上,向他发出了出兵相助的求援书。雄心勃勃的策妄阿拉布坦求之不得呢,青藏咱早就想拿了,缺得正是时机与借口,好啊,这下全来啦!
章节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