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赵姬又静默了,这和氏璧是赵人所献,拿到手时她就在想这还会刻成传国玉玺吗?好的,不用怀疑了。
成为皇帝的嬴政下达的第一条昭令是推行皇历,所谓皇历,定下一年十二个月,以正月为岁时,一年当中有时也会有闰月,包含二十四节气,别的再多,对于百姓们来说,重点在于提醒百姓耕种时间,此法是集阴阳家等天文地理学家的大成,从今往后,有了这一本皇历,百姓知耕种时节,便能不误农时。
没有人想到,嬴政成为皇帝后颁下的第一道诏令竟然关系民生。
听完这道诏令后,无数人跪下朝着咸阳城的方向,感激涕零的跪拜。
安民心这一条是赵姬教的,将民生放在心上,看后来者谁能黑得了嬴政。
随后,嬴政细数细数各国的罪行还有自己的功劳,重心点在于指出各国的君臣尸位素餐,不顾百姓生死,秦国是不忍各国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故而发兵灭国。
今天下一统,得以救民于水火,秦当以百姓为重。
这话听起来很是不要脸,但想想秦国自灭了六国之后实施的政策,谁也不能否认秦国的确把百姓放在了心上,所以纵然语言不通,那也无妨,这一颗为民之心都能体会得到。
接下来,嬴政必须得把幼时便觉得头痛不矣的一切改掉,统一文字,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这个事儿当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如此一来很有可能会惹起六国臣民的不满,这对天下安定而言并不是好事。
嬴政哪能听他们的,让人细细在各地说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重要性,只为了让百姓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沟通,倘若各地保持原本的不同,想想看天下如此之大,连车轮都不一样,一辆马车,在这路能走,别的路不能走,不方便的到底是谁?
从赵姬那里,嬴政学到最多的就是哪怕推行政策是要人执行的,但也要让百姓知道,朝廷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长远发展。别的不说,单说货币的不同,各地相互不通用,如何交流使用?
嬴政让人定下统一的货币,并且让各地更换,以现在的物价定下货币,从此以后,钱不管到哪儿都能用,是不是很方便。
有了货币这实在的使用,在文字上,读书的六国百姓本来没有秦国遍地都是书院的多,抗议的完全不是寻常人,而天下大部分的读书人早在秦国多年推行的爱惜人才的政策下,都纷纷前往了秦国。
这批人适应了秦国之内用秦文字的做法,再被规定用的文字统一,反对的声音相对的少。
道理,大家都懂,过在当代,功在千秋,六国即亡,秦以存之,当守秦制。
应对挑刺
叫嚣不同意见的文人士子一少, 受到的阻力当然也就少得多了。
最重要的是,嬴政还下令在各地修建书院,让各地的百姓都可以读书识字。
诸子百家, 如今随着秦国的疆域在不断的扩大,他们所能到的地方,所能推广思想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怎么说秦国也费时十数年努力的培养人才, 好为人师,愿意传播知识的人数之不胜, 再有秦国的大力支持,书院越开越多,长此以往,读书人会越来越多,想让世间的人都接受文字的统一,十年, 二十年, 百年之后, 不会再有人反对。
值得一说的是,赵姬没提定下的文字该用哪一个,有些事似是注定的,依然是小篆。
这是众多大家共同商议出来的,看着这个结果都还满意。
随着儿子成为皇帝,赵姬也荣升皇太后。论功行赏时, 吕不韦作为首功, 也得以作为尚书令,掌六部, 握的是实打实的权利,封文信公, 食邑依然是河南洛阳的十万户。
公侯伯子男,从文信侯变成文信公,思及三省之职,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成为尚书令,又掌的是六部,成为尚书令,握的是实权,纵然食邑不变,吕不韦都觉得欢喜无比。
接着是王翦,封定国公,为尚书令右仆射,助尚书令处理尚书省内事务,食邑八万户。重点在于定字,定啊,那是对王翦极大的肯定。遑论定国二字。
接下来便是要魏无忌了,魏无忌被封为信国公,为门下侍中,负责审议中书省立案草案,食邑七万。信之一字,为魏无忌一生的写照,魏无忌自是感激受之。
随后是李斯被封为虞侯,为尚书右仆射,佐尚书令掌六部,食邑三万户。
韩非被封为都昌侯,为中书省中书令,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食邑两万户。
总的来说,封赏算是让各方都满意的。
七相另外的两个,一个是甘罗,年少有为的甘罗,在嬴政的手里这回是物尽所用,在嬴政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以谋定天下,嬴政对他给予肯定,必须得让他入中书省为相。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嬴政定下的最后一个门下侍中之一是为李信。
李信之功,谁也无法否认,得封为陇西侯,但这一位真是战场上实打实拼出来的人,一个王翦功劳太大,又是作为嬴政师傅的人存在,众臣不敢多言,独独李信,功劳有不假,属实年轻,比甘罗这位以善谋扬名天下的人来说,武将出身的李信让很多人无法信服。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