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第171 章356
反正以前在赵国时也是要征兵的,他们早就习以为常,只要不是炮灰就已经感恩戴德了,跟着秦军还能打几场胜仗。
赵人平静地接受征兵,但韩人听到这个消息却炸开了锅。
同样做为被灭国的国家之一,从韩国拉来的就真是炮灰了,之前跟赵国打仗时还有一个韩人组成的炮灰营。
好在赵国投得快,战争不算太惨烈,炮灰死的也少,本来还在为自己的好运庆幸,结果就听说了,赵人参军不需要做炮灰,还能升官?
不是?他们凭什么?!
韩人怒了,尤其是自家有亲人在炮灰营的,更是激动地冲到颍川郡郡守们前,要求享受和赵人一个待遇。
“……”颍川郡郡守头都大了,先派府兵出去镇场子,然后自己出去对着韩人好一顿安抚,最后派人加急赶往咸阳,把颍川发生的事报上去。
本来这事他不想理,秦国在赵国征兵是因为要镇守雁门关,兵力不足下的无奈之举,韩国周边又没有匈奴肆虐,也没有什么需要镇守的地方,值得王上对韩国破例吗?
可谁不知道,王上如今对六国遗民要采取怀柔政策,聪明的他们一想就通。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王上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剩下四国的平民看的,看看他们国破之后会过上什么日子。
不仅不会被奴役压榨,可以过上如普通秦人们的日子,若不小心遭受天灾,王上还会出钱出粮食救他们,甚至根据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来说,斩敌首者就会被授予田产爵位,他们这些祖上十八代都是平民的人,也有机会当贵人啦!
这可是在现在的国家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这样从内部动摇他们抗秦的决心,等秦国去攻打时,才会更加轻松,毕竟哀兵必胜的道理他们都懂。
比如在两军对战时,如果一方长期处于劣势,几乎没有战胜的可能,敌军将他们团团包围,那被围困的一方所有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小命殊死搏杀,最后极有可能扭转战局。
但如果这个时候,敌军伪造出一个缺口,让被围困的人觉得,只要努努力就能逃出去,那他们多半就没有勇气拼杀了,反而会拼命争夺那个逃命的出口。
秦国对战败国遗民的宽厚就是那个缺口,嬴政封郭开做御史大夫,同样也是这样一个缺口,可惜郭开死得太快,没办法长期替秦国宣传。
好在王上英明,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方法,并且比封赏郭开的方式好用多了。
毕竟施恩于一个叛国的奸臣,多少有损王上的威名,也有损秦国的形象,但施恩于万千遗民就不同了,妥妥的阳谋,动摇四国军心的效果不减,同时还刷高了威望。
毕竟那可是赵国几十年见不到一次的□□啊!全赖秦王仁慈才活下来那么多人,这谁见了不得赞一声尧舜再世!
王上有这样的志向,他们当臣子的自然也不能拖后腿,所以颍川郡郡守也尽力做出和善的样子来,派出去镇场子的府兵也只是举着刀站岗,没伤到任何一个到郡守府门前讨说法的韩人。
郡守也真的认真听取了大家的诉求,还一刻不停地将这件事报到了咸阳,颍川郡郡守深谙做好事那就得留名,不然白做了,他告诉大家,自己已经替他们向王上上奏了,接下来只需要耐心等待即可,直到最后也没有生气发怒,十分地平易近人。
原本来闹事的韩人,那是因为自己的亲人随时有可能战死在战场上,还是做为炮灰这种不值得的死法,对比赵人的待遇心感不平,也实在是忧心家人的安危,凭着一口怒气和怨气,才敢去郡守府门前闹。
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反正韩国都亡了,若他们家人也都战死,那自己也没有必要苟活。
所以他们告诉自己,如果此行不顺就直接冲进郡守府去,杀了郡守,反了秦国,就算不能成功也要让郡守府门前血流成河,让秦王见见他们的血性!
然而到了郡守府发现,就前面的发展跟他们的设想一样,他们在府门前闹事,郡守派府兵出来镇压,他们原本都做好了死一批人的准备,结果接下来的发展就跟做梦一样,郡守居然同意为他们上奏了?
现在的郡守可不像后世一般,没有兵权,做为刚刚被灭国的韩国的旧地,颍川郡镇守的兵力多着呢,颍川郡郡守原本也是能攻城掠池的将军,才能被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他发怒,完全可以直接派兵将这些闹事的都抓到菜市口斩首,但他没有,甚至还温声安抚大家的情绪。
这……多少有点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不过不是憋屈,而是大家都挺不好意思的,同时也对郡守,对秦国多了丝亲近。
这么平易近人的郡守,以前还是韩国时可没见过,如果成了秦人,以后管理他们的官吏都如郡守这般,那当秦人也不错?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扶苏不知道的情况下,秦国的官吏居然自发向着人性化改变了,但总归是好事,秦朝灭亡的原因又弱化掉了一个。
收到颍川郡郡守的上奏,嬴政想了想,既然都是遗民,就该一视同仁,于是下令同时也在颍川郡征兵,规则限制与邯郸郡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