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第171 章
至于蒙毅?那小子整天跟着长公子混,少了谁的也少不了他的,用不着他们操心。
身为君王,嬴政自然乐意见到自己手下的将领们亲如一家,对愿意提携后辈的王翦等人自然更加信重。
所以如今被这个雁门关该如何派兵一事困扰时,嬴政下意识想到蒙骜,其次就是王翦,当下就命人去传召王翦入宫。
王翦听完王上的烦恼,捋着胡须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不如王上就在邯郸郡征兵。”
听了这个答案,嬴政颇感意外,随即觉得不妥。
“秦灭了赵国,赵人岂会愿意为秦国镇守雁门关?”
王翦摇摇头:“雁门关如今的确是秦国疆域,可生活在雁门关内的还是赵人,不是秦人,镇守雁门关也是保护他们自己,赵人自然会愿意。”
嬴政依旧担忧:“话虽如此,难免没有人对秦恨之入骨,想要报复,若他偷偷引来匈奴,与匈奴里应外合,雁门关可就危险了。”
“这好办,那就将征来的赵人打散,放到各个营中,这样每个营中的赵人就不多了,成不了什么大事,再定下规矩,军中伍佰长以上的军官只能由三代以上的老秦人担任,赵人就只能是小卒,更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这个赵人不能当伍佰长以上军官的规定,乍一看很不人道,堵死了赵人的上升通道,其实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要知道像他们这种刚刚成为秦人的,一般都是拉去当炮灰的。
连武器都不发,上战场就主打一个生死有命富贵没有,能活下来都得烧高香了。
现在居然跳过了当炮灰的步骤,直接成了正儿八经的士卒,还能当个小军官?偷着乐去吧。
别看伍佰长下面的佰长什长官不大,对底层人来说却有着十足的诱惑力。
不让当伍佰长无所谓,反正他们本来也当不了。
本来嘛,对于军中征入的新秦人,王翦也是一律将人打发去当炮灰的,这是写在秦律里的,他这么做完全没毛病。
如今有了这种改变,王翦直言是受到了嬴政的启发。
“受到寡人的启发,这从何说起?”
第171章 第171 章
“赵人不过刚刚归降, 尚且不算是秦人,王上居然愿意花费万金为赵人救灾,您这是将赵人也当成了自己的子民对待。”
王翦慨叹道:“王上的胸襟, 臣远远不如啊。”
嬴政的做法何止令四国震惊, 他们秦国自己人也很震惊, 王翦擅长多思,觉得既然王上要将赵人也当成自己的子民对待, 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自然也应该紧随其后。
作为如今三军的统帅,王翦自然也考虑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在邯郸郡征兵一事,他早有设想,不是征集炮灰那种,是正儿八经的征兵。
王翦觉得自己领会到了嬴政的想法。
王上志在天下, 这天下早晚尽归于秦, 天下的子民也早晚都是秦国的子民。
君视臣如手足, 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君臣,放在平民身上也一样。
平民们也是人, 君王能将他们的事放在心上, 他们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热爱拥戴。
因为这一次救灾 , 赵人对秦就有了丝归属感, 民心可用, 所以王翦才敢提议在邯郸郡征兵, 不用担心他们当逃兵溃散。
事实上, 底层的平民忙碌一整日, 也就勉强能垫垫肚子,什么家国大义离他们太遥远了。
大多都是你给他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一个稳定的上升渠道(如秦国的军功爵制度),让他活得像个人样,比以前在赵国时过得还好,谁会闲着没事去怀念故国啊!
谁当王上关他们屁事!
其实要说实在的,这上升渠道还不够稳定,几年的仗打下来,赵人中早晚有能升到伍佰长的人,却被压着不能往上升,长此以往恐生事端。
关于这点,扶苏觉得他们实在是多虑了。
就照现在秦国灭六国的速度,根本等不到他们升到伍佰长就已经没有仗可打了,想那么多。
不过等到六国灭了,也就不需要分什么新秦人老秦人了,反正他们也不可能再叛逃到他国去,取消这个限制也未尝不可。
镇守雁门关的兵力部署就这么解决了,期间不是没有人反对,毕竟着这破坏了先王们留下来的规矩,不过只被嬴政一句话就怼回去了。
“那爱卿认为,兵力不足一事该如何解决?可有决策?”
抗议的人一下子哑火了。
决策那自然是没有的,就只能挑挑礼法的错处这样子,兵力不足可是大问题,他哪里敢随便置喙。
拿不出解决办法,嬴政自然不会听他的,其他人思前想后,也觉得只能用这个办法了,反正有限制条件在,也影响不到大局。
于是在邯郸郡征兵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镇守雁门关的事不宜推迟,于是灾情缓过来之后,嬴政就下令征兵。
一开始,邯郸郡的人听到这个噩耗都哭天抢地的,都以为自家儿子兄弟是被拉去当炮灰的。
等得知不是什么炮灰,是正经参军,每月还有粮饷,表现好的还能给个什长佰长当当,顿时就都不哭了,开始冷静地为儿子兄弟们准备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