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2)81
相对于其他帝王,玄烨有一种被指着鼻子骂的感觉。大明那一系列束缚和控制思想的举动,大清几乎都沿袭了下来。清朝对于读书人的惧怕,比任何一个朝代更甚,因在读书人心中,他们得位不正。但玄烨也得承认,汉人不愧是有千多年诗书礼仪传承的,在治国时,比满人大臣更好用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放心地用。汉人读书人推崇所谓的风骨,文天祥、陆秀夫①等有不少拥趸,而且不少还不怕死,甚至巴不得死在清朝朝廷手里,好显出他们的清气名节。
玄烨忍不住叹气,他比刘彻还要愁,大清似乎只能这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元璋揉额头捏鼻梁的动作就未停下过,以程朱的思想为科考纲要,并非他一人定下的,而是听取了宋濂等大儒的意见的,未曾想到,这样做也有错?
文人们有想法没问题,可是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们在一旁指手画脚,动不动就汉朝的某大儒说过,唐朝的某大臣说过,弄得他心烦意乱的。朱元璋觉得,连自己有时候都很难分辨,那些读书人说的道理是真是假,子孙后辈们恐怕更难分辨,于是干脆定下了以程朱之言为唯一官方指定教辅,没想到问题会那么大?那个八股文又是个什么鬼?
【除了户籍制度限制平民、科举内容限制读书人,朱元璋另一大错误在于,首个实行了海禁政策,也就是“寸板不准下海”的命令。这个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想要坐稳大明江山,当然要防住逃到了海上的敌人。可朱元璋估计没想到,这个政策后来不断被各代皇帝演进利用,海禁政策越来越严苛,最后将我们华夏,变成了一个作茧自缚的国家,直到西方势力打过来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也差点因此而亡国灭种。】
“亡国灭种”一次,令所有人心头都像是被重击了一下:“什么?!”
“怎么会?”
“我泱泱大国,怎会轻易灭亡?天幕莫不是在危言耸听?”
“蒙元在我中华大地窃居百年都未曾断我根基,怎么可能会亡国灭种?”
众大臣都觉得不敢置信,毕竟蒙古人那么凶残悍勇,将汉人如畜生一般奴役,都未曾让汉人亡国灭种,一个海禁又何至于?
朱元璋也惊得忘记了揉额头了,瞪着眼睛看着天幕,心里也强烈期盼着天幕在夸大其词。可是从天幕出现到现在,似乎从未有过欺骗之语。朱元璋甚至可以明确感受到,天幕似在对他人讲述这些事,而大明君臣,只是旁听的第三方,因而天幕没有骗他们的理由。
可……亡国灭种的缘由,真的在他这儿吗?在这种万古之罪面前,他创立大明王朝的功绩,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元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这样的罪,他可背不起啊!
本在分心思考如何从万民中取才的嬴政,也惊得打了个磕巴:“什……什么?亡国灭种?”
刘彻吓得直接站了起来:“亡国灭种?灭我华夏之种?”
李世民差点没站稳:“怎会如此?!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该沦落至被灭种啊!”
赵匡胤直接跳了起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玄烨皱眉深思:天幕虽提汉家天下之类的,但这华夏一词,似乎将这片大地上的所有人种民族都包含了进去,也就是说,不仅是汉人,他们满人,甚至是蒙古人,都差点被异族屠灭?这是为何?异族是如何做到的?以他对世界的了解,西边的蛮夷虽开着船在海上跑来跑去,却是一群品性低劣毫无章法之人,难道他们能令华夏灭种?
玄烨怎么想都觉得可能性不大,可是他突然想起,一直横亘在他心头的“第一次中法战争”,难道,真是西方那些夷人?
【朱元璋最开始实行的海禁,是想禁断岸上的居民,和他们沦落到海上做海盗的亲人的联系,免得他们内外呼应,给大明造成严重的损失。但他没想到,海禁这一政策,从朱棣开始就不断演化了。朱棣虽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官方对外联系和活动频繁,可民间的对外活动是不允许的。在明清时期,沿海一代倭寇作乱频繁,几乎和南下的蒙古人一样,成了朝廷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可中原有着丰富的抵御北境入侵的经验,海战的经验却并不丰富。更何况那些倭寇并不是正规兵力,而是盗贼,抢一波就跑的那种,也就是他不能一下子就威胁到皇权,但对沿海一代骚扰十分严重,朝廷打击他们,投入比产出大太多,费太大力气去打击不划算,所以干脆门一关,不准普通人出海了,出现在海上的就是贼寇。】
【再后来,到了清朝时,这一政策更是被统治者用到了极致,虽皇帝知道西方发展情况如何,民间却一点都不知道。而清朝又竭力压制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导致东方越发落后于西方。等到西方的盗贼跨越了茫茫大海,用大炮来攻打的时候,清朝虽有抵抗之力,却毫无抗击之心,只想继续装聋作哑,过自己的富贵日子。在这之前,我华夏从未落后于世界过,甚至一直是世界的领头羊,可是因为国门关闭、民智被愚弄,才几百年,就成了强盗们的肥羊。被抢掠了一番后,这块富庶美好、人杰地灵的土地,更是被隔壁日本盯上,差点被人直接换了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