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17)285
嬴政很意外:“虽不懂后世人纪年方式,但若是同一个纪年,便是这个皇帝退位后,44年清朝就被欺负上门了?”
刘彻也扒拉着算了算,44年,他都当皇帝44年了①,清那样大一个国家,44年就败了下去?
“怎么感觉时间好像很短?”刘彻不自信地算了几遍,才确定自己没算错。
李治听得茶端到嘴边都忘了喝了:“44年?也太快了吧?”
李世民想了想,这四十四年后,并非是清朝灭亡的时间,而是清朝对外战争失败的一年,是华夏历史的一个新开端,所以天幕的潜台词很明显了。哪怕弘历在位时,看上去清还是个强大的帝国,傲视群雄,实际上是虚的,这一仗打了以后,被别人戳破了外强中干的本质,所以才导致华夏一族被别人盯上,也成了屈辱历史的开端。
李世民忍不住嘀咕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真的有那么厉害么?”
以李世民的眼光看,雍正帝胤禛的改革,是十分正确的,对清朝的影响应该很大,确保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是没问题的,弘历就算荒唐一些,也不至于一下子耗空了清朝的底子,就算是对外战争输了,也不至于遭遇那么大的祸事。
李世民琢磨良久,终于想起了,天幕在讲大明是,强调过□□是发展的趋势,难道和这个有关?!
朱元璋也震惊:“竟然四十四年后,就输了一场战争?然后将整个国家,都带入了被人欺负的情况里?”
时间太短了,真的难以想象。
朱棣搁下了笔,道:“父皇,您别忘了,天幕强调过的,是帝制已经不适合了,依儿臣之见,不仅仅是因清朝的皇帝不好,还因为时间到了。”
“什么时间到了?”朱元璋一下子没转过弯来。
朱棣想了一会儿,有些想不到合适的词儿,道:“就是……就是天幕说的那个什么,该变一变了,那个……喔,是生产关系!总算是想起来了。”
从上一期的唐朝开始,天幕就好几次提到这个东西,初听时不太懂,也没太上心,可是天幕说得多了,也不得不注意这个被天幕说成是根本原因的东西了。
朱元璋琢磨了一会儿,没太琢磨清里面是个什么关系,天幕又继续了。
【除了六下江南,还有千叟宴这个事。千叟宴是从玄烨开始搞的,玄烨六十大寿时,便在畅春园邀请了从各地给他祝寿的老年人,参加了宴会,一是为了展示皇家恩德,二是为了促进天下敬老爱老的作风,将孝德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玄烨一共办过两场千叟宴,第二场是在玄烨生命的最后一年办的,弘历没赶上第一场,但是赶上了第二场,对于十二岁的他来说,那种排场,那种气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即位以后,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玄烨办千叟宴,目的更多的是教化,是引导民风,所以两次千叟宴都是一千多老人,到了弘历办千叟宴,他的目的就变了,是为了讲究排场,显示威仪,听别人吹捧拍马屁了,所以他的第一次千叟宴,有三千多人应邀,第二次更是多达八千多人。许多人为了参加皇帝的千叟宴,从未外地赶到北京,家境一般的,只能骑个小毛驴,风餐露宿,颠簸劳累,结果不少因为身体撑不住,赴宴路上直接赴了黄泉。更别说,为了面子,弘历不计成本地提供的吃喝等物,以及造成的铺张浪费了。】
这一段,帝王们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办个宴会,请上千个老头儿来吃饭,就能有教化民风的作用,以理智的思维来说,不是奖励孝子贤孙,惩戒不肖之辈,更有效果吗?
赵德芳听得有些心动:“千叟宴!那必然是个很大的宴会了,肯定很有意思!”
赵德昭白眼他:“你想错了,参与宴会的都是老人,为了显示圣恩,肯定是不分贫富,不分官家还是平民的,各种不同的人混在一起,肯定十分混乱。又不是一千多个小孩儿来陪你玩。”
赵德芳想象了一下,最后失望道:“好吧,你说的有道理。”
赵匡胤也顺着想了想,感觉确实是个麻烦事儿,肯定比一万兵卒还难带!清朝皇帝想出这么个主意,也是醉了。前面那些朝代的皇帝,不办千叟宴难道是因为办不起吗?肯定不是啊。是因为这种事吃力不讨好。
朱元璋摇头:“这想法,属实是与常人不同。”
朱棣道:“如此一看,夹在中间的那个雍正帝,反而更像是一个正常人。”
父子两相视一笑,朱元璋这种喜好衣锦还乡,自己当皇帝,就想着朱家人一起享受荣华富贵的人,都没想出这种鬼点子呢。
玄烨看着弘历那千叟宴的排场,也十分不理解啊,一千多人和三千人、八千人,能是一个概念吗?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把握一个度呢?玄烨真是气得脑子都开始疼了。
【下江南、千叟宴,还只是弘历明面上学习爷爷的地方,处处标榜以爷爷为榜样。他没有直接标榜学他爷爷,但是实际上做的最到位的地方,就是学习玄烨晚年的懒政怠政。当然,前面说了,弘历也是做了一些事的,比如稳定边疆,比如减轻百姓赋税压力,比如统一少数民族等……但大家对比着胤禛看,就会发现,他懒政得有些过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