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441
“……卫风,不至于吧。”周自言溜达着走到宋卫风身边,看他小心翼翼地摊平三封信,“他们以后还会寄来第二封, 第三封……难不成你都要留存下来?”
“有何不可?”宋卫风低头行事,头也不回地说, “周大哥写给我的那些信,我至今还留着呢。改日我也要想办法装裱起来,免得日后被老鼠啃了。”
周自言在旁边坐下,拿起那其中一封信查看。
这一封,是宋豆丁的和王小妞……不对,现在应当叫宋镇声和王初穗寄来的。
小宋大人和小王大人一到任职地,便受到了当地县令的热情接待。
信上说,当地县令年纪和国子监监生的年纪差不多,好像是上一届科举出来的学子,据说还崇拜过周夫子这个三元及第的状元郎。
他们还说自己现在住在县衙,正跟着县令大人一块学习公务上的事情,待到熟悉一切后,他们还要去走访当地的百姓,了解那个地方的生活是怎样……
总之,一切都很好,除了很想念周夫子和宋家哥哥。
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很少有女娃娃读书,更别说考中进士了。
王初穗一去衙门任职,瞬间便让整个县城得到消息:他们的衙门来了一个女进士,而且还是个不到十五岁的女进士!
一时间,县城里所有女娘都骚动起来,忍不住跑到衙门里,想看看传说中的女进士是什么模样。
县令大人说,他曾想过很多办法,想让县城里的女娘去读书,可怎么也推不动政策,没想到来了一个王初穗,就能撬动大家的顽固想法,甚好,甚好!
周自言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又拿起第二封。
第二封来自蒋庆庆和庞大山,他们的地方比宋豆丁远一些,所以写的信也晚了。
他们和豆丁的情况一样,当地县令是个老爷爷,面对两个娃娃很是和蔼。
他们现在也住在县衙里,等到熟悉当地情况后,便能走马上任。
听说蒋庆庆和庞大山去的地方,书院很少。
好像连家塾也没几个。
县令爷爷就等着朝廷派过来几个读书人,好撑起本县的读书风气,没想到朝廷真派下来两个年少成名的进士,据说刚到本地,就引起不小的轰动。
好些人家这才发现,原来只要读书读得好,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一飞冲天,现在都催着县令大人搞书院呢。
钟窍一和二棍……不,钟窍一和梁鹤飞,是最稳妥的两个人。
他们一到任职地,便直接对接了县令大人,短短七天时间,就已经熟悉了基本的公务流程,已经可以帮着县令大人处理一些不痛不痒的小事。
他们说,县令大人起初见到是朝廷派来的帮手是两个少年人,面上很是难看。
可现在整日都‘好弟弟’的叫着,再不见最初的失望。
县令大人还正式和他们道了歉,说他当初以貌取人,很是不该。
钟窍一和梁鹤飞都没介意这件事,他们本来年纪就小嘛!
梁鹤飞的术数功底,在当地可谓是神仙一般的手段,无论是沉疴多久的账目和税收,只要交给梁鹤飞,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一个正确结果。
当地百姓再也不愁每年的税收问题,现在都抢着要缴税来着!
每一封都写满了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和他们对京城故人的思念。
周自言一封封读完,心中熨帖不已,挽起袖子,主动和宋卫风一起为这些信装裱。
宋卫风奇怪了,“周大哥,你不是觉得无用功么?”
周自言选择性遗忘自己刚刚说过的话,“谁说呢的……才不是。第一封信啊,多珍贵,是应该留下来。”
过年的时候,京中百官都要买上礼品,然后抽空去宫里恭祝新年。
当然,敬宣帝不要求多么贵重,只要有心便好。
不管送的东西合不合心意,敬宣帝都会额外多补贴大臣一些东西。
于是许多和敬宣帝相识多年的老臣子,总是趁着这个时机,抠敬宣帝的私人小金库。
敬宣帝也知道他们的意思,嘴上骂他们‘手黑眼黑的老帮菜’,私下里还是叫詹公公多给这些老大臣分东西。
敬宣帝也害怕啊,他害怕这些和他走过几十载的‘老帮菜’,真在哪一天,离他而去,再也见不到,所以现在能照顾一些是一些。
周自言和宋卫风拎着一些亲手做的糕点和字画进宫,再出来时,手上便多了两份御赐的奖赏。
因着宋卫风是小哥儿,敬宣帝还多给了一盒螺子黛。
三法司自从接下敬宣帝的命令,便一直在加班加点的调查,就连过年也有好些探子在外面探查情况。
敬宣帝觉得当年舞弊案里,能出一个卫家,搞不好还有一个李家,张家,于是便让三法司都查一遍,只是不要声张。
周自言和宋卫风等在京城里,一直等到年关过去,大庆开启新的一年。
当春天第一朵花盛开的时候,三法司终于给敬宣帝呈上他们的调查结果。
敬宣帝看后,大怒,当即叫人从外面领人进宫面圣。
这一天里,京城卫家,刘家,毛家……一共五户人家,全被叫到宫里去。
周自言和林范集站在御书房外,身后满是敬宣帝摔杯生气的声音。
“卫大人,真是朕的好臣子啊,你欺上瞒下,李代桃僵,是不是觉得朕这辈子都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