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寡妇后的种田日常 - 分卷阅读184
个遍。就差穿上鞋到秦家来手把手教了。
面粉按比例掺好后就可以直接和面了。关外这边和面,就是用温水和面,放炕头十几个小时发酵,等那面团上出现小裂纹,闻着还有些许酸味,那面就算是发好了。
有些地方讲究用热水烫面,和好醒一阵就能包,比较省事。烫面做的豆包没有那股淡淡的酸味,若是没吃过粘豆包的可以吃这种,能吃得惯。
红小豆洗净放水里泡一晚上,第二天就可以烀豆馅了。烀之前先拿手捻一下豆粒,若能捻成两半,说明这豆子就泡透了,可以上锅烀了。烀豆馅水不能放多了,放多了那馅就水不拉几的,不好吃,再说也不好往面里头包。
豆子和水的比例大概在一份豆子半份水就差不多了。若是不好掌握,就先把豆子放到锅里,那水没过豆子一半就行了。这样做出来的豆馅干湿适中。
因为水放得不多,所以这豆子不好煮,须得煮上半个时辰,若锅里还有水,还得继续煮,直到把那水都给靠干了。把火撤掉后,再焖上一阵,打开锅盖,直接在锅里用擀面杖或勺子给捣碎了。
豆馅不用捣得太碎,若像是豆沙炒得那么细腻,就失去了豆包的独特风味。这自家做的豆馅,就得吃着软乎乎,却又得时不时吃到点碎豆子才叫好吃呢。
捣好的豆馅盛出来放到大盆里,再搬到炕上就可以开始包了。包豆包是个体力活,每家都是一大盆面,配上一大盆豆馅。所以,大部分人家都会找两个帮手来一起包。若是自家那两个人,怕是一天都包不完。
陈氏早和秦雅商量过了,今年不包那么多豆包,就怕家里人有吃不惯的,到时都给剩下了,可就白瞎了。所以,她们琢磨这着就她俩包也能包完。
和好的面团几乎没啥弹性,不能像白面团那样黏在一起,抓起来比较松散,得先用手把散开的面团给揉到一起,然后在手心里掏个窝窝出来。用小勺挖点豆馅放到窝窝里,两只手同时往中间使劲,把豆馅一点点盖起来,再拿起来在手里整成椭圆形。
包豆包不能像包饺子一样先往盖帘上放,要直接放到蒸屉上。这里的人家都会种一种叫苏子的植物,到了夏天把那苏子叶摘下来,用线串到一起晾干,挂到通风凉快的地方。
包豆包之前,用开水把苏子叶烫软,攥干。豆包包好了就把苏子叶包到豆包上,等蒸的时候,那苏子叶的香味就都渗到了豆包里,吃起来还带有一股子清香味。
放豆包的时候要一个个挨在一起,两个豆包之间最好不要离太远。因为豆包蒸熟了也不会变大,还会变软。这样挤挤挨挨地靠在一起,豆包就不会变形,东倒西歪的了。
蒸豆包还有个讲究:只能热水上锅。若是冷水上锅,豆包容易塌陷不成型,而且还容易湿溻溻的,不好吃。盖上盖子后,大火烧开一刻钟,豆包就熟了。这个时候,千万别急着把豆包拿下来,当然就算是你想拿也拿不下来:都粘到一起了。
刚出锅的豆包是浅黄色的,等晾凉了那颜色就变得黄澄澄的。拿上一把锅铲,再备一碗凉水放边上。先把铲子放到水里蘸一下,然后挨个把豆包铲下来,若是铲子上粘了面,就再放到水里蘸一下。取下来的豆包放到盖帘上,再拿到外头去冻上。
东沟村每家每年都要做上几大锅豆包,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专门准备一口小点的缸。这缸就是为了储存豆包的。那缸都提前刷得干干净净,又给晾干了,不带一点水。寒冬腊月里,要是这缸里有水,那缸都得给冻裂纹了。
冻好的豆包可以装到袋子里再放缸里,也可以直接放到缸里。想吃的时候,直接上缸里拿几个,放锅里蒸一蒸就得了。赶上天儿不好,家里菜也不够的时候,捡一盘子豆包放锅里,再在旁边蒸一碗酱,切点萝卜片,就凑活着能吃一顿饭了。
关外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家家户户都指着存粮过日子,所以吃食上都是精打细算。这几大锅豆包就伴着他们从冬月里走到了出正月,甚至是二月。
除了豆包,这里的人们还吃冻豆腐。一块大豆腐切两刀,变成四块,放到盖帘上,搁外头放上一天,就能冻得结结实实。冻过的豆腐会冒出许多小孔,用手一按,还会弹起来。用冻豆腐炖菜,那汤汁都能浸到小孔里,比那新鲜的豆腐好入味得多。
这一日的晚饭自然是豆包。金黄的豆包冒着热气,夹起来软软的,放到嘴里咬一口,豆香混着苏子叶的香气,软糯可口,真是又好吃又好看。
秦雅咬上一口,眼泪差点掉下来。耳边似乎响起她奶的声音:“雅儿,你吃豆包得蘸白糖,奶给你拿糖去。不蘸糖不甜,蘸糖才好吃。那苏子叶你要不爱吃,就撕下来给奶吃。”
她使劲眨眨眼睛,压下那股子热意,低头装作吃东西。等再抬起头时,她眼睛亮亮的,对天冬说:“要吃糖不?姐给你拿糖去。”
“我吃我吃。这豆馅一点都不甜。”天冬还没开口,秦大川先说了。
引得陈氏瞪了他几眼:“吃啥吃?你又不是小孩。这把你狂的,还要吃甜的。才过上几天好日子,就找不着北了。撒楞吃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