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答应能网购 - 分卷阅读110
透的外壳一看就是无价之宝……
一时间,这笔在京城里名声大了去了。
老百姓们见到如此奇异、漂亮的笔,对于白轻音,曾经的福贵人,如今的圣贵妃是否能与神明相通的事情,自然是更加坚信了。
于是,在两个多月后,白轻音挑挑选选,让大臣们修修改改,成功决定出最后的推行政策,开始正式在京中初步尝试实施时,京城里的不少的百姓们还算配合,没有白轻音想得那般抵触。
不为别的,就为了白轻音口中那能“亩产千斤的粮种”。
无论哪个时代,底层人民的需求都是所有阶级中最朴素,最好满足的。而这个时代的底层人民最想要的,无疑就是吃饱穿暖。
不过即便如此,白轻音的计划实施的也没有太过顺利。
就比如说,因为白轻音的要求,这段时间京城搭建起了两个厂房,一个纺纱厂和一个织布厂(厂房里全都是靠机械来生产的,里面的机器都是靠着白轻音给的图纸建出来的)。
“女子自立自强”政策一开始实施,这两个厂房就正式的开始招收员工。
但开始招收后,来报名的女子虽不算太少,但也没有那种一拥而上的情形出现。
原因则是,对于家里女儿、妻子甚至母亲出去工作,每个家庭的男子看法都不一。
有些贫困的,甚至都要养不起孩子的家庭自然是欣然向往,但有些条件还可以的,依旧是不愿家里的女子出去工作,因为原本养家的男子会觉得是他们耻辱。
他们又不是没办法挣钱养家,为什么要让女人出门赚钱?
所以,一共招收四千人,每个招收两千人的两个厂房,到最后只招收了两千多名员工。
但对于这个结果,白轻音也算是早有预料,而且这个结果比白轻音想得还要好上一些。
毕竟政策刚开始实施,让所有人一下子就接受也是不可能的,不少人还是觉得女子出来工作会丢脸,会耽误以后成家立业。
再加上如今是古代,人口远没有现代那么多,一个京城,内城和外城加在一起,也只有五十多万人。
内城的有三十几万,有□□万靠着清廷养的八旗子弟,剩下的还有王公贵族,大大小小的官员及家眷,除此以外,其余的大部分家里都有个不错的活计,而外城的十几万,比内城的虽然艰难些,但有些有田种,有些则也有活计。
算下来,活得比较艰难的,最多也就只有那么几万余人,算下来也就是不到万家。
而这些人家里,有些肯定还是死要面子,觉得不能做这些不体面的事情,也有些会选择再观望观望,看看让家里女子出去工作这件事,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然后再做决定。
并且,官府也没发下政策就不管,最近每天都在进行各种洗脑式的宣传。
白轻音每天还让人举着个大喇叭,坐在马车、驴车上,在京城里进行洗脑式宣传,比如喊“两人养家糊口,子女吃穿不愁”,“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之类的话。
官府也吩咐了不少戏班子,编了不少唐朝、魏晋时期,女子风采是如何如何出众,有些民间女子因着种种原因,自己做生意,出去做活儿,最后获得幸福人生的故事,并且让百姓能免费看。
当然,戏班子的钱也是给的,这钱白轻音出一部分,国库也出一部分。
至于裹小脚,白轻音决定采用威逼加利诱的模式废除。
白轻音的政策是,凡是裹小脚的女子,如今都解开,尽可能的看大夫板正,哪怕不能变成正常人脚的模样,也要能修复一点是一点,而女童这从即日起,不能再裹小脚。
政令下去后,若有人违反,那父兄按照康熙之前下达的政策一样,打四十大板,若是老老实实的按照吩咐,那父兄在女儿三岁后,十五岁前,可以带着女儿去官府,凭借女儿的天足,每年领取十斤白米。
而这白米自然是白轻音拿出来。
别小瞧这十斤白米,白轻音拿出来的白米,都是脱得最干净的大米,是王公贵族和大富商们才会吃的精细粮,卖出去可值不少钱呢。
并且这政策也不是无休止进行的,下达时就说了,只实行十八年。十八年后就是新的一代,裹小脚这件事基本上也应该杜绝了。
这米也不一直都是白轻音往外拿,前八年是白轻音管的,之后则是需要官府来解决。
白轻音颁布这条规定,一是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裹小脚这件事,毕竟民间百姓对于眼前的利益最是看重,二是让民间的百姓看到生了女儿带来的“好处”。
在这个年代,平民百姓家最想要的是能传宗接代的儿子,不少女孩都会被溺死,但若是这些女孩能给他们家带来“好处”,那存活下来的几率会大上不少。
这个规定颁布下来,不少因着康熙之前下达的政令,没敢给自家女儿裹小脚的平民人家都乐了。
哪怕有些家庭的女儿已经过了十五岁,因为白轻音吩咐,第一次去领粮的,女儿过了十五岁,但是天足,可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