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招生问题
这话韩振也没法反驳,虽说弟弟年前让人给他送来的年礼有点寒酸了,不过前头这个弟弟派人给他送来的水泥方子,还有通过他舅舅的手送到宫里来给他的千里镜,那都是花银子都买不到的好东西了。
有了这两样东西,对他们大召的军事防御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今边关的将领们都一人配上了一副千里镜,他身边的将领们也都配上了一副千里镜,其他地区的守将们也正在安排当中了。
这一年来当了这个皇帝,韩振才知道皇帝是天底下最不好当的人。但是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他定然也是会与兄弟们争夺这个位置的,因为不争,他只有一个下场,就是死。他死还好,那些跟在他身边的臣子,还有他外公全族,以及他们在边关布局的那么多人,下场都只能跟他一样。只有他当了皇帝,才能维护身边的人,才能维护他外公全族,也不让他们在边关布局这么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
孙公公注意到箱子里还有东西,小心的问道:“奴才瞧着这个小箱子里还有东西,可是要奴才打开来给主子您看看是何物了?”
“嗯,打开来瞧瞧吧。”韩振抬了一下下巴,示意孙公公上前来打开箱子里的东西。
闻言,孙公公才上前去把小箱子了的小盒子拿出来,里面一共还有四个小盒子,全部的小盒子打开,里面装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不过颜色上略有点不一样。
孙公公经手过的好东西没有成千也有上百,这几支笔他一摸就辨别出来了,“主子您手上的那支笔似乎是用金子打造的,这里一支银色的笔是用纯银打造的,另外三支,应是用铜打造出来的了。”
第225章 招生问题
“你说的没错。小九信里说这一支金笔是给朕的新年礼物,也是唯一的一支金笔,剩余的几支笔随朕安排。”韩振拿着手上的金笔心里很是高兴,弟弟把最好的东西给了他这个兄长,可见弟弟的心中是有他这个兄长的,也不枉费在众多兄弟里他最疼这个弟弟了。
“康王殿下给陛下您的礼物,自然是要独一无二的好东西。”孙公公知道他们家主子爷在过去一年里几乎都没怎么笑过,至于是原因,他的心里清楚。不过关于已死了的那个皇子的事情,他是提都不敢提半句。
现在见到他们主子爷的脸上重新恢复了笑容,孙公公的心里才松了一口气,他们主子爷终于是笑了。
孙公公帮着把剩余的几支笔都装回去盒子里,问他们家主子爷,“主子爷,其余的这几支笔要如何安排了?可是让奴才先帮主子您收起来先?”
“嗯,那就先收……等等,你去喊傅丞相和曹尚书他们几个过来吧。”韩振想到弟弟信中说打算年后派人到京城来开店卖笔,让他用着好用就帮忙宣传宣传。一看这话他还能不知道那臭小子在打什么主意了?
不过既然礼物都收了,他也就帮那小子宣传宣传吧,与其让这些好东西放在库房里积灰,还不如拿出来赏给臣子们用,也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的好笔。就算是年后京城有得卖,他们也比别的人拥有这款笔最先,而他手上的这一支更是独一无二的金笔,弟弟可在信中跟他说了,打造金笔不容易,以后不会再让工匠打造了。
所以即便是以后京城有铜笔银笔卖,也绝对不会有金笔卖。
“是是,奴才这就去。”孙公公一听立刻就明白他们主子爷的意思,躬身往后退了两步,才转身往门口外面出去找小太监去传人过来。
就在京城的皇帝与臣子们炫耀弟弟送给他的金笔的时候,远在燕地的韩凛和傅秋白他们正面临着一件招生的难事。
***
他们书院一共有七大学院,分别是文学院、武学院、工学院、算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和农学院,其中文学院和武学院报名的人数是最多的,医学院和商学院居中,工学院和算学院排在中下,农学院是排在最末。
眼看着招生的工作就快结束了,到他们农学院报名的学生愣是一个都没有。
韩凛十日前还与农学院的谷院长、还有王县令他们开了一个关于农学院日后发展方向和方针的商讨会,还等着农学院日后给他们北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农事人才和养畜牧的高手,研究出高产的良种出来,养出肉质肥美的牛羊出来。他梦想中的北地是地里长满庄稼,水里鱼肉肥美,地上牛羊到处奔跑,这里的百姓人人都吃饱肚子,穿暖衣服,过上美好的生活。
现在竟然告诉他,农学院一个人都没招到?!!!
他的梦想都还未开始,就要夭折了?韩凛一脸不敢置信的看着告诉他这个事情的傅山长。
今天他们还是在书院的议事厅里开会说这个事情,来的人除了傅秋白和韩凛之外,还有农学院的谷院长和几个先生,还有农学院的管事们。
农学院招不到学生,他们这些农学院的院长和先生还有管事们的内心也感到十分的羞愧,为什么别的学院那么多学生,而他们这里却没人愿意来了。
傅秋白是第一个听到韩凛说农学院和北地规划的人,他自然是自家夫君对他们这个农学院是寄以多厚的愿望的了。今天他们来了书院开会说这个事情,谷院长也在这里,农学院其他先生和管事们也都在,他看向众人说道:“我们的书院初办,现在还未打出任何的名气出去,在这么多书院中,与其他成名的书院并没有任何相争的能力。所以,我们往后的十年里,要想办法打出我们燕大书院的名声出来,特别是我们的农学院,关于农学院日后的发生和设想,我们前面都已经说过了。眼下没有学生来我们这里,并不是我们的书院不好,而是别人不知道我们的书院有多好,所以你们都千万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