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79
生两个孩子给奶奶的身体带来了很大负担,之后各种病接踵而来,尤其是上了六十。也就是家人看护得勤——池翰墨叔叔后来干脆回了老家县城找工作,方便照顾老人。
池翰墨刚上初一的时候,奶奶就不在了。
……
那时候职工幼儿园离家里最近,池宏找人托了点儿关系找了找池翰墨爷爷当年认识的人,走动了一下,池翰墨就进去了。
都是街坊邻居的,一个职工幼儿园也没有那么难进,住在附近老小区的很多人都相互认识。
池宏虽然没进厂子,但小时候也是在小区里跑着长大的,很多人都脸熟,叫他“池工家那小子”。
熟人社会有好有坏,好的是谁有啥不方便街坊邻居的就能顺手帮一把,坏的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池翰墨父母离婚时打官司的事儿没多久就传遍厂子了,都不知道是谁说的……或者说也不用细究是谁说的,天底下本来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那一阵池翰墨在家里被父母歇斯底里的吵架吓哭过不知道多少次,在幼儿园等家长来接的时候,经常碰到别的孩子家长对着他指指点点。
还有从父母那里学舌过来的小孩笑嘻嘻地跑过来问他:“听说你爸出轨,你妈也给你爸戴绿帽子,是不是真的啊?”职工幼儿园分班不像现在这些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大小孩子都在一块,五六岁的小孩正是什么觉得新鲜的时候,善与恶界限并没有那么分明,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池翰墨那时候才几岁?什么也说不出来,噙了满眼的泪都不敢哭出声来。
爸妈好像都不要他了,就算哭又怎么样?从来没有人会抱着他安慰。
才上幼儿园的年纪,池翰墨就过早地明白了什么叫“有委屈只能往肚子里咽”。
池宏离婚之后,几乎是光速接陶青进的门,那时候陶青已经怀孕了。
也不知道是陶青跟池宏说了什么,池宏直接把池翰墨丢回了老家,放在了爷爷奶奶那,说是他老婆要生孩子,家里没精力照顾,直到池翰墨要上小学了才接回去。
池翰墨这件事记得很清楚,爸爸把他放到爷爷奶奶家的时候,爷爷拿着棍子出来把他爸赶出门,怒不可遏地说他没有这样的混账儿子。
在他记忆里,爷爷是位很和蔼的老人,对奶奶说话向来温声细语,退休之后的业余爱好是喝茶下象棋和拉二胡,从来没见他对谁红过脸,那是他第一次见爷爷气红了脸动粗的样子。
池翰墨那时候看不明白大人之间的利益纠葛,只记得刚进门,奶奶就拉着他的手,让他别管院里爷爷和爸爸的事儿,给他拿了一个大大的红枣花卷吃。
那个红枣花卷非常甜,甜得池翰墨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
住在爷爷奶奶家那几年是池翰墨儿时记忆中最快乐的几年。
是以刚才谢玦说的那段“往事”……虽然三言两语,并没有多详细,但池翰墨想,要是换做自己,这事儿也很难过得去。
……
上小学之后池翰墨被接回了市里。
爷爷奶奶刚开始是不同意的,觉得他一个娃娃就算受了苦也没地儿说去。可池宏不知哪根筋搭错了,仅存的那点父爱这时候又冒出来,跟两位老人说了半天什么市里的小学好,和县里的不是一个档次,池翰墨以后要是像考好大学,还是得去市里念小学。
还说什么……池想已经三岁了,不像刚出生的时候得一直有人,他也有精力照顾池翰墨了。
爷爷奶奶就算再舍不得孙子,也不想让这孩子未来一辈子都在县城里打转。
之后池翰墨就被接到了池宏身边。
那时他心里有对爷爷奶奶的不舍,也有对“父亲”的渴望。
六七岁的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是爱自己的呢?
可那个家终究不是他自己的家。
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可妈妈不见了,新成员是陶阿姨和新弟弟。家里重新装了一遍,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爸爸指着新阿姨让他叫妈妈,池翰墨不叫,他有自己的妈妈。为此挨了好几下,直到后来都没改过口。那位阿姨还在一边叹气,说孩子不愿意叫就算了,她愿意把池翰墨当自己的孩子疼。
爸爸说他不懂事。
可池翰墨长大了些,有些事情他明白怎么回事儿。妈妈和爸爸吵架、离开,不都是因为爸爸和这个阿姨吗?
……
回到自己家,却像是到了新环境。假模假样的阿姨和嚣张跋扈的弟弟,明里暗里让池翰墨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委屈。
每每闹到池宏面前,他都不在意地挥挥手,说小孩儿之间玩闹,怕什么。要是每次争端池宏都这个态度也就算了,可但凡是池翰墨没让池想满意,池想要他手里的东西他不给,池宏又会搬上另外一套说辞来:“你是哥哥,得让着弟弟。”
上小学的年纪,池翰墨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寄人篱下”。
他后来发现,他爸从来就没想过要一碗水端平过。
池宏要体面,禁不住街坊邻居说他不要自己亲生儿子,所以把他接回来。但池宏又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刚出轨的时候对池翰墨兴许有点儿愧疚,可时间久了,从那些闲言碎语里听见池翰墨他妈另嫁,嫁给了有钱的机械车厂厂长儿子,心里终究是不爽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