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全公公二临荣国府236
谢大人说两句就夸一句皇帝,不过有了顾庆之的高级夸之后,这等夸奖皇帝倒是能很清醒的听了,不过清醒归清醒,下臣的好意,皇帝还是领了的。
“谢大人查案辛苦,全公公,查人去御药房拿一包参茶来。谢大人保重身体,好好为朕效力。”
谢书峰喜笑颜开,赏东西倒是其次,主要是皇帝这么一赏,是必定有记录的,等年末吏部考评,他的评语又能往上窜一个档次。
谢书峰谢恩,继续给顾庆之讲这里头的关节。
“对一般人来说,五十亩地足够用了,况且庙里的地,多半是不用和尚自己种的,有信众帮他们种,只是原本无限的庙产,如今只剩这么一点,肯定是有人不满意的。所以……有些庙里的和尚,难免动点别的心思。”
“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些庙里,土地收益几乎没剩多少,难免也要收些剃了头的能出银子的江洋大盗。可这些人是没有度牒的,藏在庙里还好说,出来难免要被发现,可让江洋大盗吃斋念佛也是不可能的,加上又要赚银子,难免就要重操旧业了。”
贾家的王夫人就是个整日吃斋念佛的主儿。
顾庆之点头,“赌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们之所以能成江洋大盗,就是因为他们干的买卖都不合法。”
皇帝等他们说完,道:“朕打算清理寺庙道观尼姑庵。方才安国公说的很是在理,大庙信众多,人来人往上香的更多,难免也有些勋贵高官要去,犯不着收留江洋大盗,一旦出问题,那是掉脑袋的事情。”
“山野小观生活清苦,全靠自己维持生计,若真有江洋大盗去这等地方,朕倒是信他们放下屠刀了。”
“尹恩立。”皇帝叫了一声,“你去僧录司跟道录司,拿十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的名录,先把京城周边寺庙道观跟尼姑庵过一遍。若有来路不明之人,一旦查清,只要是作奸犯科之人,收回他们的度牒,立即还俗。”
尹恩立喊了一声遵旨,皇帝又问顾庆之,“爱卿觉得荣国府该怎么处置好?”
顾庆之却没先回答这个,而是道:“陛下,赌坊历朝历代都不合法,不如……”
他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道:“今儿抓住的这两人,一个是宛平县的捕头,虽然连吏都不是,可百姓商户都要叫他们老爷,还能舒舒服服养活一家老小,虽然三代不能科举,可百姓里识字的十个里也没一个。”
“还有一个,是国公府的管事,虽然是下人,可生活比绝大多数百姓都要过得好,也有人伺候。这两个,都算是绝大多数百姓一辈子都够不上的人。可如今,他们沾上赌——”
顾庆之一拍手,“啪”的一声,“什么都没有了。不如叫他们游街吧。让押解他们的吏员好好说一说,他们原先是干什么的,如今却只能发配边疆了。也算是个警示。”
游街示众是衙门常用的手段,再轻一点的还有在衙门口枷号示众,总之来看热闹的人不少。
顺天府尹犹豫了一下,提醒道:“宛平县令……”
虽然消息灵通的肯定知道是谁的属下,但是官场也有潜规则,如果连上司一起说,那肯定是要扩大打击面了。
“只说他是捕快就完了,不用提宛平县令。”顾庆之快速道:“至于荣国府的下人,我是这样想的。从衙门出来,说他是贾家下人,京里姓贾的人家很多吧,不是指名道姓吧?”
御书房几人都点了点头。
“转过两个弯,说他是某国公府的管事。国公府也很多吧?也不是指名道姓吧?”
皇帝下意识看了一眼全公公,全公公再次显示了一个大太监应有的素养——百科全书。
“京里姓贾的国公就只有两家,宁国府跟荣国府。”
“我说完了。”顾庆之道,“横竖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
皇帝还记着宁府那超规格的葬礼呢,而且还来了那么多的宾客,皇帝当时觉得这是跟他示威,虽然这示威挺好笑的。
皇帝笑了两声,看着谢书峰,谢大人道:“臣明白了。”
“至于他们诬告我县试作弊。”顾庆之仔细回忆了一下大魏律里相关内容,道:“虽说是贾家二房夫人告我,不过却不好直接判二夫人的罪,她大小也是个诰命,有免罪的资格,不过大魏律里也有父债子偿这一条,叫她儿子担责吧。”
“她儿子并无官职在身,更无功名……我想想,他告我县试作弊,如果告成了就是我在这位县官任期内不得县试,县令任期一般三到五年,就按照四年算好了。”
这时候倒是没人提京城这两个县令,能做一年都是长的,大家都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民告官,告不成罪加三等,我又是超品的国公,再加三等,算下来就是……四届不得科考。”
科举说届,那就是按照最后殿试算,也就是三年一届,四届就是十二年。
顾庆之叹了口气,“希望他好生读书,卧薪尝胆十二年,若是能考中进士——我见过那宝玉,样貌极佳,说不定能中探花呢。若他真能考中,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皇帝笑眯眯看着他的国公,道:“爱卿说得好,若是他真能上殿,朕必定许他一个探花!”
御书房里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贾宝玉在京里绝对不是无名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