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56
果然祝汐瞥了他的手一眼,没有动,过一会儿又看一眼。
在青天白日下已经是难得的进步。其实从刚才在宁芸面前揽过小朋友来亲李信年就做好了被挠的准备。
不过现在看起来反而是祝汐自己有些不确定的样子,明明都……
“就吃这个吧。”
李信年自然而然地收回手:“奶油蘑菇鸡,好不好。”
之前迷津的后厨升级过一次,出了一张简餐菜单,李信年去试菜的时候跟着学了两手,不记得有没有给祝汐发过照片。
现在重新翻出手机相册,李信年单手划了两下,递到祝汐面前:“或者这个,番茄炒蛋。”
这两个也差太远了。祝汐笑起来,李信年收起手机转了个花活:“有什么好笑的,番茄炒蛋很难的好不好。”
家常菜的精华,高端厨艺的真正体现,居家旅行不得不学的第一项王牌技能——
李信年自己也笑了:“说吧想吃哪个,今天都给你做。”
是是是。这句话才真的像是在哄猫,祝汐在眼角弯出一个弧度,想了想忽然说:“我也会做,做给你吃好不好。”
?
这倒是没想到。
虽然小朋友一般都不太看得出情绪,但显然今天也有些不同,在这样的氛围里弯起眼睛望过来,就显得年轻又生动。
李信年这间出租屋的厨房也延续了那种普通的风格,瓶瓶罐罐锅锅铲铲。沿着灶台的一圈瓷砖很认真地擦过,如果以之前作为独居男性的那种标准来看,已经算得上十分干净整洁。
祝汐从前和他一起住的时候就不怎么进厨房,在这种地方显露出一点点养尊处优的惯性——倒不一定是不会做,但难得的是不会像很多人那样因为没有“做点什么”就表现出局促,有时候靠在门口看李信年起锅炒菜递个调料,回忆起来简直暧昧意味大于生活日常。
这次回来之后虽然住在一起,但两个人的日程反而不能经常合上,又彼此卡着那点不清不楚的关系。算下来李信年真的见过他下厨的次数简直寥寥无几。
·
“冰箱里有鸡蛋。”
于是现在换成李信年靠在门口。这么一看这个厨房委实是有一点小。
番茄也有,对就在那个,冷藏柜最下面一格。李信年遥控指挥,话说你行不行啊要不还是我来。
不用,祝汐找了个碗把鸡蛋打进去:“盐在哪里?”
下面那个抽屉拉开就是。李信年走进去帮他拿出来,还是忍不住吐槽:“不是,真的就吃番茄炒蛋啊。”
不是你自己挑的吗。祝汐带着那种笑容很从容地看过来:“我第一个学会做的菜就是这个。”
……啊。这么一说。李信年忽然顿了一下。
虽然小朋友说起来轻描淡写,但是好像也能想象到那种真正开始独自生活时的画面。李信年自己有过这种脱离家庭的经验,但祝汐当时远在千里之外,不用想就知道只会更加辛苦。
“也没什么。”
祝汐把炒好的鸡蛋盛起来,番茄倒下锅去用铲子拨开:“就是我当时,好像真的不怎么想你。”
虽然一开始是交流的名义,但实际上课业日程也并不轻松,更何况他后来动了申请学位课程的念头,再加上那边的学校不提供高年级的宿舍,所以还掺杂着后面租房找物业以及和各色邻居相处的种种琐事。他一开始住的那个街区不太安全,半年后又换了一家。
不过现在讲起来就很从容,还能说起圣诞节时和楼下其他国家的租客一起交换餐品共度佳节。
李信年忍不住想了想自己去年十二月在做什么。应该左左右右还是店里的那些事,盘下迷津对他来说当然也算是生活道路上的一项重大选择,他很喜欢唱歌,但对人生的规划并不完全只在于做一个歌手。
与此同时就听到祝汐很轻缓地说:
“就是后来回来了,站在鹿淩江边,突然又想起你。”
——就像李信年不会说自己给祝汐写歌或者借着拍片的名义去学校看艺术学院那座小楼,祝汐也不提那天他为什么会在江边叫住李信年。
后面的事情发生得和两年前一样迅捷,每一步都像是被安排好环环相扣的剧情。
“你记不记得。”李信年忽然说,“有一次你去迷津。”
应该还是他们最初的那几次见面,祝汐那个时候偶尔会去迷津坐一坐,李信年有时候在店里,有时候不在,好在小朋友后来学会低调,至少没有再让人看出有没有喝醉。
那天演出结束得早,李信年下台收拾了一下就准备从侧门离开,要走的时候发现了同样正在往外走的祝汐。
“那天晚上天气很好,不知道为什么,路上只有我们两个人。”
李信年的声音里带上了一点笑意,很轻和地还原当时的画面:是沿着鹿淩江边的那条石板长街,从酒吧街出口右拐,通往对岸双江大学的短短一段路。月色皎皎,深蓝色的夜空下缀着梧桐树枝叶的剪影,可以听到江水近在咫尺涌浪拍岸的声音。
“你看到有人挂在杂货店门口的红绳,问我‘那是什么’。”
走近了才发现是一张干花做的书签,坠在一个铃铛下面,靠近底端的地方穿了一个洞,挂了一截手编的红绳,岿然地悬荡在夜色里。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并肩站在那里,抬起头看了十来秒,才好像醒过神来一样转向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