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武惠妃和李瑛争来争去,搭上了四条人命,这太子之位却落到了这个最平平无奇的皇子李屿的手中。
一个没有外家可以依靠,自身能力也不出众,还不被李隆基所喜的皇子手中。
就因为他足够弱小,威胁不到李隆基的皇位。
挺没意思的。
李长安坐在宴会一角,垂头安心吃着自己的饭,也不和其他人打招呼。
忽然,殿内安静了下来,李隆基站了起来,朗笑着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诸卿共喜,贺岁同庆。”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贺岁。
一时间,天地间好像只回荡着圣人的声音和恭贺圣人的声音。
长安的一百零八坊,也会在此时敲响鼓声,整个长安城百万百姓都会跟随圣人一同守岁。
李长安也跟着行礼,她的表情却和左右之人面上流露的敬畏不同,李长安很平静。
哪怕如今李隆基高高在上,谁都要跪服在他的脚下。
李长安摸了摸自己袖中内兜里带着的桃木符,做工有些粗糙,是李长安全身上下最不值钱的玩意了。
这是冯娘子特意给她求的平安符,冯娘子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对她感恩戴德,特意去寺庙为她求平安符,一同去的还有另外十几个妇人,这些宁村妇人一起替她求了这块平安符。
她不信佛,可还是带上了这块平安符。
摸了摸平安符,李长安心里忽然就有了底气。
她遥遥望向了坐在高位上的李隆基,心中却是前所未有的踏实。
坐在满殿的公卿王孙之中,李长安心里想的却是数百里外的宁村。路铺好了,百姓也有了余钱,就可以考虑建一个村中公塾……
开元二十七年,来了。
今年的正月格外大的雪,天寒地冻。
李长安披着厚厚的鹤氅入了兴庆宫,顶着风雪踏入了李隆基的寝殿,殿中间炉火正熊熊燃烧着,温暖如春。
这段时间她经常和玉真公主一同入宫陪伴李隆基,一并听听歌舞,聊聊天。
李隆基兴致起来了还会给她讲一些音律知识,李长安是个好学生,一教就会,让李隆基很有成就感。
“儿去岁在荆州……还见过张九龄呢。”李长安将话题往她去岁的游玩上引。
她没有隐瞒自己去岁的去路,对李隆基,要坦诚,这是武惠妃教她的东西。
所以李长安七分真三分假的编排着自己的经历。
去荆州是真,住道观是假;游山玩水是真,一直游山玩水是假;见过张九龄是真,只见过几面和他不亲近是假。
张九龄。
李隆基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恍惚了一下,而后连歌舞都不听了,坐直了身体,仿佛只是随口一问:“张九龄如今如何?”
“听说过得不太好。”李长安随口道,“谁让他忤逆阿爷呢,现在的荆州刺史听说和张九龄不太对付,可能给他使了些绊子吧。”
“他那样耿直的性子,从年轻时就得罪人,到了现在也还是得罪人。”李隆基语气复杂,他丝毫都不觉得荆州刺史和张九龄不对付奇怪。
三十年前,张九龄就因为性子受过挫,被当时的官员排挤出了长安,还是他后来力排众议将张九龄召回长安的。
“我听说张九龄写了不少诗发牢骚。”李长安苦恼地挠了挠头,拼命回想着。
“……有一句诗叫感什么来着,‘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儿只记下了一点。”
第35章
李隆基的文学修养很高,毕竟是能写《霓裳羽衣曲》的梨园祖师,他本身也是一个诗人。
自然知道诗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了。
从屈原开始,文人就爱用美人比喻自己,用来抒发为君王效忠的志向。
李隆基想起了当初他和张九龄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那时候他还只是太子,张九龄也只是个小官,因为才华被他选到了东宫,当年他还年轻,张九龄也还年轻。
他第一眼就觉得张九龄为人清正,日后必定是他的肱骨之臣。事实上,张九龄也的确做了许多年他的肱骨之臣。
可惜张九龄的脊梁太硬了。李隆基在心中轻叹了一声,如今,大唐已经是太平盛世,他需要的不再是魏征那样的直臣,而是一个能和他心意相通的宰相。
到底张九龄也曾为大唐鞠躬尽瘁,自己打压他是为了帝王威严而行的无奈之举,旁人竟然敢学他这个帝王去打压大唐忠臣……
“张九龄是能臣,只让他做一个荆州长史的确可惜了。”李隆基心中想法万千,面上却一点都没有显露出来,他沉吟片刻,扭头吩咐高力士。
“拟旨,将如今的荆州刺史迁至崖州,令张九龄为荆州刺史,封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一开口,就轻飘飘给他心里对他忠贞不二的臣子做了主。
李长安想了一下崖州在什么地方……嗯,似乎是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