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大唐实在太过看重门第了,高适所处的门第实在有些尴尬,能供的起他读书习武,却没有名声能够让他踏入仕途。
“既然高三十五想要从军,那我便写信一封寄给陇西节度使哥舒翰,你可愿意跟随哥舒翰?”李长安思索了一下,决定还是让高适跟着哥舒翰历练。
高适适合仕途,在原本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也多次上谏言言之有物,在安禄山要打到长安城的时候还据理力争希望李隆基能够组织长安城内的百姓抗敌,后来又劝李亨缩短战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然睿智的李隆基和同样睿智的李亨都没有采纳高适的意见。
不过即使是被昏君奸臣打压,高适也熬死了李隆基和李亨,在代宗时期平定了多次叛乱。
李·扒皮·长安黑心想,能文能武的人才多好用啊,高适既然有这个才华,完全可以一边带兵打仗,一边在空闲时候写几首《赠李二十九》嘛。
正好她的诗集收藏里面有孟浩然的田园诗、王维的山水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未来还有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正好还缺边塞诗,她看高适就正好能够填补《赠李二十九合集》里面边塞诗的空白。
“多谢寿安公主。”高适见到事情如此顺利也不禁露出了笑容。
有了寿安公主的举荐,他从军就能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终于有了能让他一展才华的地方。
思及此处,高适不禁对李长安露出了感激不尽的表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己蹉跎半生如今年近不惑,终于遇到了寿安公主这位伯乐。
李长安拍拍高适的肩膀:“离开洛阳之前提前告诉我一声,我去给你送行,你别忘了赠我一首饯别诗。”
高适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太对。
饯别诗不应当是赠给离别好友的诗吗?是他要离开洛阳去陇右又不是寿安公主要离开洛阳,为何要他给寿安公主赠饯别诗?就算写饯别诗也应当是寿安公主赠他诗啊……
“高三十五,我和你一见如故,你离开时候我一定去送别。”李长安郑重道。
她记得高适擅长写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是高适的诗。
高适沉默片刻,拱手道:“承蒙公主看重,高适定不会辜负公主看重。”
送别诗……他写就他写吧。
第169章
李长安安排完了高适之后,又把视线看向了杜甫。
“子美可需我举荐入仕?”李长安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
以她现在的地位,想要给杜甫安排个官职再简单不过了,实际上一年多以前她与杜甫初见时候,她想要给杜甫安排一个官职也是轻而易举。
可李长安却一直都在考虑另外一件事没有经历过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杜甫,还能成为那个怜悯苍生的诗圣吗?
可犹豫了许久李长安还是开口了。
五千年历史上那么多颠沛流离的文人墨客,却只有一个杜甫。
并不仅仅是颠沛流离的身世造就了诗圣。
李长安那点对诗圣的崇拜也让她最终还是选择将一条青云直上的安稳前途摆在了杜甫面前。
杜甫轻快道:“多谢公主好意,只是我听闻下月长安便会举行选贤试,圣人下诏天下‘通一艺者’皆可到长安应试。甫自诩在诗赋一道上还略有长处,打算参加考试,科举入仕。”
正月末,李隆基觉得去岁年末杜有邻王忠嗣之案太过晦气,于是便打算加开一次恩科冲喜,就有了这次特长考试。
与普通科举不同,这次考试要求是“通一艺”也就是只考一科,更适合擅长一科剑走偏锋的特长生。
杜甫如今在诗坛的名气虽然比不上李白王维,可也算略微有些薄名。他认为自己应当能够考上进士,科举入仕。
他不想依靠权贵举荐入仕,而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科举入仕。
李长安停顿了一下,看着满脸写满了对未来期盼的杜甫,决定还是把安慰杜甫这个好机会留给她亲爱的导师沈初。
李林甫和李隆基这对“卧龙凤雏”会平等的辜负每一个志向报国的有识之士。
“正好我下个月也打算回长安,到时候子美可以与我同往。”李长安笑了笑。
“这段时间子美可以在我府中写写诗作作赋。”李长安轻咳了一声,“而后都写下来,我好收入库房珍藏。”
诗圣亲手写的字,注定是要被她挂在书房里好好欣赏的!
杜甫脸刷一下就红透了,想要说些自谦的话却发现自己都不好意思开口。
杜甫的脸皮比李白薄太多了,李白知道李长安要将他的字挂在书房以后竖着大拇指称赞李长安就眼光,当堂就洋洋洒洒泼墨写了一首《将进酒》墨宝送给李长安挂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