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
坚持着不肯变法的人们,或许是因为利益,也或许只是单纯的坚持认为商鞅变法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合大秦的。但嬴政说到秦国的未来,说到秦国成功的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必须要考虑怎么改变,才能让这个刚刚一统,人心不齐的秦朝得以继续延续下去,而不是会葬送在他们的手里。
作为秦人,没有人不思秦国可以千秋万代,得以延续下去。
可是他们同样不能否认一个事实,被灭的六国并没有完全的认同刚刚建立的秦王朝。如果一味的推行所谓的秦国律法,让其他六国的人都坚守秦国的律法,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对刚刚建立的秦朝生出无尽的怒意和怨恨。这并不是秦国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秦国必须得变,顺应时势,也要顺应民心的去变。
嬴政跟一群反对的人掏心掏肺的说了一番话,只要不是因为利益的人,只要是有一点顾念秦国的人,都无法再说出反对的话来。
如此一来,天下文人学子又开始向秦国国都咸阳城聚拢。
不仅是秦朝的律法,各国的立法都被帖在各地,让世人都能看看,各地的律法到底有何区别。
只能说大家都是异曲同工,尤其是对捍卫上位者的律法,那是完全的一边倒。
嬴政这么多年学到的本事可不仅是喜欢把话挑明的说,更乐意给天下人普及普及知识,好让天下人知道秦国的律法为何能够打败六国。
相比于其他六国根本没有给普通人上位的机会,秦国给了只要立下战功的人都可以凭战功封侯拜相,一跃龙门。
凭本事凌驾于众人之上,这一点对于天下慕强的人,谁都心服口服。
这些年秦国推行了察举制,也还安排了应试制度。
所谓的察举制是针对德行兼备才能出众的人,由人举荐到朝堂,再由朝廷统一安排考试,通过的人就可以成为大秦的官员。
应试制度和察举制算是互补,只不过因为应试制度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完善,但秦国有这样一个法子,可以让人们有了上升的机会,而不再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六国的王室贵族针对秦国的律法其实有很多的不满,尤其是所谓的察举制,还有那什么应试制度。给那些平民机会和他们站在同一处,那是对他们莫大的屈辱。
然而普通人看着这样的制度,如何能不在心中赞许呢?
没有人不想出人头地,没有人不想学的一身的好本领,能够封侯拜相,能够让天下知晓,也能够为百姓们做一点事儿。
以前的他们只是没有机会而已,所以只能投奔名声好的各国权贵,以为能够借助他们的权势,让自己崭露头角。
说来说去,这些有本事的人所求的无非是一个愿意信任并且重用他们的人,而这一切秦始皇都可以给到,那么有谁还会愿意舍近求远,又有谁会舍得道这样一个皇帝的不是。
争论是无法避免的,但争论的过程中谁能说服谁,各凭本事。
嬴政和赵姬每日看着聚贤楼送来的争执内容,哎哟,不得不承认,天下人才多之不胜,愿意为秦朝效力的人属实有些太少了。
但没有关系,只要这些人不跟秦朝作对,他们不想入朝为官随便他们,只要能够在外头造福百姓,让秦国得以得利,入不入朝也无所谓。
虽然不是很得闲,嬴政偶尔也要关心关心自家母亲,“近些日子信国公没进宫呢。”
母子二人正用着饭,说起这个话题对视一眼,赵姬没能忍住的道:“你不是一个愿意把心思放在私情的人,为何总盯着我这点破事儿?”
“我是怕母亲始乱终弃,把好好的信国公......”后面的话不用说破,还不是怕赵姬把魏无忌给折腾坏了。赵姬忍不住拿起筷子敲到嬴政的头上。
都已经当父亲的嬴政万万没有想到,竟然会被赵姬敲头。
痛那是必须痛的,嬴政睁大了眼睛瞪向赵姬,“母亲该知道信国公这种人那是认准了绝不撒手的主,这些年从一开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的甘之如饴,母亲莫不是以为我看不懂信国公的心思?偏偏自信国公回来之后,母亲一次都没有召见。多久了?算上魏国公出使燕国到如今,六年。母亲是淡了心思了?”
可怜的嬴政连自个儿的事情都不怎么在意,偏偏因为赵姬,因为魏无忌,想不操心他们俩的事都不成。
魏无忌这种人用的太顺手了,顺手的让嬴政都没办法舍弃。能文能武,忠心耿耿有分寸的人,多么难得啊。
“你如今也不缺人。”赵姬的心思不想跟嬴政细说,无非觉得嬴政不懂女人的心思,他也不在意女人的想法,跟他说纯纯是对牛弹琴。
“在母亲看来,像信国公这样的人是随便可以替代的。”嬴政控诉地扫过赵姬,提醒赵姬不要太不把魏无忌当回事,这种人可遇不可求,否则当年他们何必费尽心思的为了他把魏国留着。
“比石头还硬。”赵姬嫌弃地吐槽了一句。
嬴政似懂非懂地看向赵姬,赵姬喝斥道:“吃你的饭。”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