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142
云煦泽听着金旭尧侃侃而谈,道:“大康不只有本王一个藩王,其他藩王在封地同样说一不二,他们为何没有办学?”
要知道太学已经办了二十多年,但至今仍然只有一个太学,没有一个地方书院。
金旭尧正色道:“王爷说错了,真正在封地说一不二的只有王爷一人。其他藩王有的还没有站稳脚跟,有的向地方家族妥协,把军政大权交了出去,一心享乐,即便做得最好的也只是和地方家族共同管理封地,凡是重大决策都要受到封地家族掣肘。”
凡事有利有弊,高平地处偏僻,贫瘠困苦,所以这里的家族势力并不强,哪怕是三大家族在陵州都排不上号,更别提在整个大康了,云煦泽这才能在数月内掌控高平。
云煦泽又问:“你说父皇有心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那以父皇的强势为何只办了一所太学,却没有在各州办学?”
金旭尧道:“圣心难测,在下只是有些猜测。”
“说说看。”
“皇上应该察觉到了太学的缺陷,只有才名远扬,博学多才的才俊才能入太学,而这等人通常都出自各大家族,如此一来太学还是世家的掌中之物,即便在各州建立太学一样的书院,结果也不会有变化,还是会被各大家族垄断。”
云煦泽皱眉:“那你为何还建议本王办学?”
金旭尧正色道:“在下建议王爷办的并非像太学一般的书院,而是蒙学。”
“蒙学?”
“蒙学教导孩童识字明礼,这才是打破各大家族垄断的根本之法。”
凡事从娃娃抓起。
金旭尧把重点放在蒙学上,确实是很好的突破点,寻常百姓和家族子弟的区别就是学习条件。
创办蒙学,便意味着给予普通百姓学习条件,哪怕比不得家族子弟,但只要启蒙便能明智,这么多百姓总能出几个媲美家族子弟的人才。
更何况,即便出不了什么人才,能增加高平百姓的识字率也是极好的。
与此同时,云煦泽也明白了金旭尧为何说只有他能办学。
因为比起他想办的职业书院,金旭尧提议的蒙学才是在挖各大家族的根基,世家肯定不会同意,只有彻底掌控高平的云煦泽才能强制推行。
云煦泽揉揉额头:“高平有五县数十个村庄,既然要启蒙孩童,蒙学的数量不能少,哪怕每个蒙学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本王去哪儿找这么多的教书先生?”
金旭尧早就想过这个问题:“王爷,蒙学的教书先生不需要有多大学问,只要熟读启蒙书籍便可,相对来说,启蒙书籍更重要,因为每个孩童都要有一份启蒙书籍。”
他的话已经很明显了,得烧钱。
大康主要的启蒙书籍有两本,分别是《千字文》和《蒙求》。
听着不多,也就两本而已。
但要知道即便是最便宜的麻纸也不是寻常百姓用得起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康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只能靠人工抄书,读书人的抄书费用可不便宜。
真要给每个孩童配一套启蒙书籍,云煦泽肯定得大出血。
云煦泽倒是不介意出钱,但他不想花没必要的钱,在他看来,如果使用印刷术,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
不过这显然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成功的,他道:“蒙学的事暂时不急,即便是本王,也不可能什么征兆都没有,便在高平推行蒙学。”
金旭尧听言有些失望。
“不过,办学的事可以考虑,本王打算在高平城建一个书院,这个书院不教四书五经,只培养一些高平需要的人才,比如工匠,大夫,农夫等等。”
金旭尧大概听懂了,疑惑道:“农夫也需要培养?”
云煦泽道:“本王需要的是熟读各种农书,能够改良粮食种子的农夫。”
金旭尧愕然:“改良粮种?这恐怕要花费很长时间吧。”
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
“不管需要多久,总要有人去做,司农寺不也专门研究粮种的公署吗?只要能改良粮种,到时候造福的会是大康所有的百姓。”
“但王爷,改良粮种需要肥沃的土地不停实验吧,高平似乎不合适。”
高平就和肥沃两个人不沾边。
云煦泽道:“此事你不用管,本王自有分寸。”
听到这话,金旭尧没再问,只是顺着云煦泽的思路道:“既然是培养高平需要的人才,那收的学生年龄便要有限制,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入学考试,不需要识字,只要懂一些基础即可。”
金旭尧显然是个做实事的人,他已经在完善书院规则。
云煦泽颔首:“办学的事由你提出,书院的一切事宜也交给你负责,可有信心?”
金旭尧愣了下,连忙道:“在下有信心。”
他自荐了这么次,没想到那些县城的县令都嫌弃他出身太低,反而是高高在上。谨王不嫌弃他的出身,愿意用他。
金旭尧感激道:“在下定不辜负王爷的信任。”
“认真做事便好。”
......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