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9 章68
以秦军的彪悍,守倒是能守住,但那要付出的精力和牺牲的士卒太多了,根本得不偿失,那块地打下来什么用都没有,只会拖垮秦国。
此话一出,之前坚持要打的将军沉默了,他们都是带兵的人,要说有多爱兵如子不现实,但想要培养出来一支能打的军队太难了,谁都损失不起,这个地方产的粮食有限,也没有金矿,的确不值得花大力气死守。
但问题是,这个位置的特性决定了,只要打下来就必须得死守,不然分分钟得丢,至于到时候姓赵韩燕楚魏甚至是姓齐?那就看谁抢得快了。
扶苏听明白了,这地方一旦发生动荡,就像一块没什么肉的骨头,吊在前面引得几国互相打架,什么用都没有,但是为了防止对家坐大,你必须得跟着一起争。
可惜曹老板现在没出声,不然就可以叹一声: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至于所谓的切断合纵,兴许有那么一点作用,然而弊大于利,只能无情被否决掉了。
当然,也没有彻底被否决,嬴政默默记下了这个位置,决定留着以后再打。
总之,要想消灭合纵,不是从地理上截断就能做到的,首要是削弱五国的硬实力,让他们弱到及时有一天秦国真的东进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拿不出任何兵力与秦国抗衡,那时才是真正的消灭了合纵。
上党在赵国偏南的位置,从这里进攻不行,大家的目光下意识就放在了北方。
秦国与赵国隔着一座太行山,此前赵国据天险抗住了秦国一次又一次进攻,终于有一次,秦国派出了猛男蒙骜,他直接打到了太行山东边,把赵国一个军事重镇晋阳给薅下来了,赵国舆图瞬间凹进去一块。
当然,蒙骜也不是那种内向的性子,晋阳都打下来了,多打几个少打几个有什么关系?也不费什么力气。
况且晋阳城自己孤零零的在那杵着多难看,于是拥有高级审美的蒙将军指挥着大军又打下来三十七座城,与晋阳城一起合置太原郡,从此晋阳就从赵国的军事重镇变成了插入赵国的一根刺。
感谢蒙老将军,让他们连制定攻打计划都大胆了许多。
有太原郡在,秦军完全不用担心绕路太行山长途跋涉的补给问题,也不用担心兵疲马乏的战斗力打折扣,长途跋涉之后到太原郡驻扎歇息几日,就又是十万条好汉。
更重要的是,太原郡离邯郸可就不远了,没有太行山这样的天险,急行军两天就到,从太原出兵攻打邯郸,这跟直接伸着筷子到赵国锅里捞肉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
将军们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发现往这儿打比上一个计划更具有可行性啊,而且这次只是秦国和赵国两国边境起摩擦,跟其他五国也不接壤,不用担心打着打着突然有第三方插手。
当然,赵国不要脸搬救兵的情况除外。
但这个提议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北边比南边更难打。
支持从太原入赵的将军撸袖子:来来来,你来给咱们说个好打的。大家都赞成的事,怎么就你意见这么多?
反对的人就说了:你光知道从这里打邯郸快,别人不知道吗?比如——伸手点了点雁门关,李牧不知道吗?
那必然是知道的,李牧常年驻守雁门关,防止胡人入侵,但不代表他就钉在那不动了,胡人一般都是秋冬之际入侵,因为他们没有粮食了活不下去,只能南下劫掠。现在才到夏天,边境没有胡人,李牧正闲着呢,好嘛,都城邯郸被围了?你当我不存在?
没人拖住他,那不直接带兵回援,路上又不像秦军一样处处受阻,几天就能赶回来。
而邯郸到底是赵国都城,城墙高大且有精兵守卫,短时间内根本打不进去,要是围城吧?赵国王室贵族们都在邯郸,府库里的粮食肯定堆成山一样,根本不要想着城里断粮了然后赵王开城投降。
围城少说几个月,可李牧几天就能赶回来,到时候秦军就要面临两军夹击,至少有一半的可能会输。
“那不是还有一半的机会赢吗?”
“嗯,假如李牧手下都是废物的话,能赢。”
“……”
常年跟胡人作战的怎么可能是废物?这是块难啃的骨头,就算蒙骜亲自带兵,也没有把握在深入赵国腹地的情况下打赢李牧,所以别想了,这还只是面对赵国本国军队的情况下,万一燕国派兵支援呢?
到时候秦国这支军队要么损失惨重,要么被拖在赵国,倒时后方空虚的可就是秦国自己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怎么才能行?
能被嬴政召见,参与到此次攻赵一战里的,无一不是骁勇善战的大将,不过与名将还是有些区别的,哪怕他们平时自诩比之蒙骜王翦也不差什么,但看两位老将军气定神闲的神态,再看看自己,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全程听下来的扶苏表示自己涨见识了,没想到秦国的武将们战争嗅觉都这么敏锐。
这两个被否定的进军方向看似被否定了,可是联想历史上尧山之战的路线,不正是一南一北,一队假道上党,而另一队绕过太行山打进了赵国北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