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第二百零三章363
而到了不惑之年,姜珏的人生就急速转了个弯,因为祖父祖母在两年内接连离世,姜珏作为长孙,必须回家丁忧,两位长辈加起来就是五十四个月,五十四个月的孝期还没守完,姜珏的亲爹又没了,接着又得给接上二十七个月。
众人纷纷感叹,人一辈子的运道总是有数的,姜珏的运数已经到头了。
接近七年的孝期,等姜珏回到朝堂,谁还记得他是谁啊?
他这辈子的仕途恐怕也就到头了。
至于姜家离世的长辈,人们提起来倒只会羡慕他们好福气,有个这么出息的子孙,一辈子享尽了福,又都是那样的高龄去世的,称得上是喜丧了。
外人如何说姜珏并不在意,失去祖父祖母对于姜珏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描淡写的事,纵然老太爷和老太太去世的时候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并且无病无灾,只是大限已至,人力无法挽回。
祖父祖母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一时之间姜珏根本无法接受这两个人就这样离开他。
办完两位老人家的丧事,黛玉怕姜珏睹物思人,就带着姜珏和夕哥儿搬到了京城外的农庄上去住。
在京城的府邸里,姜珏总是要沉浸在失去祖父祖母的痛苦里,不如换个环境,也让姜珏平缓一下心情。
自此,姜珏、黛玉、夕哥儿一家三口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姜老爷在时,为着名声着想,他们还要时常回去问候姜老爷,等姜老爷去世了,他们便不回京去了,只安心在这里住着。
这些年里,姜珏和黛玉都没有闲着,刚开始是黛玉为了给姜珏找点事做,把庄子上佃户家里的孩子们都集中起来,让姜珏教他们识字,后来又收了附近村子里的孩子,姜珏一个人顾不过来,黛玉和夕哥儿的先生也会去教教孩子们。
后来,来京城赶考的家境贫寒的学子,他们也会接济,农庄里总是读书声朗朗,不能说谈笑有鸿儒,也能说一句往来无白丁。
搬到这里来住以后,姜珏忙不过来,黛玉也是忙得很,她的诗集被传播到了本朝各地不说,南洋西洋均有不少人慕名要来见静远先生。
之前黛玉是高高在上的尚书夫人、太傅夫人,就算看过静远诗集,倾慕黛玉的才华,也不敢上门去拜访、去请教,如今姜珏恢复白身,便有人壮着胆子前来,向静远先生请教,更有不少人想拜黛玉为师的。
黛玉在收徒这方面很慎重,再三思量后,只收了几个姑娘,旁人都说静远先生是女子,教导同为姑娘家的徒弟是更方便一些,殊不知黛玉是想着,女子在这世上总比男子要难一些,自己能多教她们些东西,也能让她们在这个世上多一分立足的力量,是以,黛玉倒不只教她们诗赋,凡是自己会的,自己懂得,黛玉都很乐于教给她们。
而随着静远先生声名远播,姜珏在接济来京春闱的贫寒举子时,总是会说我是静远先生的相公,没听过姜珏名声的举子们有的进士及第后,同翰林院里的同僚们或者上官提起来,说到静远先生和她的相公对他们帮助良多时,翰林院里的人一时之间都没反应过来,静远先生的相公就是那个因为丁忧离开朝堂几年的姜珏。
而及第的学子们自觉受了恩惠,许多都会回来拜谢,当然不回来的也有。
姜珏和黛玉都不怎么在意这些,只随心意做自己的事。
不先说朝中的人如何反应,只说姜恪,也就是十岁以后再也不让人叫他小名的夕哥儿,十五岁这一年,他决定要去从军时,姜珏和黛玉都很摸不着头脑。
农庄里整日读书声不断,姜恪这些年在读书这方面也总是被先生夸奖,这两年不少来春闱的举子同他探讨学问时也会道一声佩服,姜珏和黛玉都以为日后姜恪怕也是要走科举之路的。
然而,他却忽然要去从军了。
虽然这些年姜恪一直文武双修,起初为了减掉那一身肉而学的武,在姜恪长成长身玉立的少年时,已经彻底变成了姜恪自己的喜好。
姜珏和黛玉想着学些武艺,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防身,并没有害处,便一直很支持他,还又费心思的给他请了新的武艺师傅。
最主要的是,虽然一直没丢下武艺,但平日里也没听姜恪说起过这事啊,怎么好端端的忽然想起从军来了?
姜恪的回答很简单:“我不想做官。”
姜珏问道:“做官怎么不好了?”
姜恪道:“只看每日上门拜访爹的那些人,我对做官就厌烦透了。”
姜珏和黛玉对视一眼,明白他的意思后一同笑了。
自从及第的学子们将姜珏和黛玉接济穷困举子的事传开,朝中百官知道了此事,那些被接济的学子亦知道了那个因为不蓄须看起来比真实年纪要年轻的静远先生的相公是位侯爷不说,更是曾任两江总督、吏部尚书,还是当朝太子的老师。
姜珏做了这些年的官,纵然没考过春闱,眼光到底是不一样的,被他指教过的举子们春闱时写的策论比起别的举子来,更显得言之有物,更有一位进士说,皇帝在殿试时嘉奖他说他对去年和西洋诸国再次发生冲突之事的见解胜过朝中大臣,那都是姜侯爷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