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16)
前头弘历确实是有一些政绩,可是还达不到青史留名,被人赞颂的地步。而且嬴政觉得,相对于损毁文物艺术品这种事,弘历可能干出了更加荒唐的事,才让天幕言语间充满了讽刺。
李世民没多大反应,李治十分嫌弃弘历这人:“青史留名?他父亲做出了那么多政绩,还算勉强能留名,他还是算了吧。”
李世民点头:“他若想要青史留名,想要实现他心中所想的那种帝王名,除非掀翻了世界。但他不能反了自己。”
虽然还没完全想明白,什么是生产力发展到了那个程度,促使生产关系必须改变,但李世民以极强的政治敏锐,以及超脱绝大多数人的眼光,看出了清朝所处时代的非同寻常,想要在那个时候青史留名,以皇帝的身份很难。
玄烨倒是理解孙子的想法,但不理解他的做法,总觉得这孙子就是个跑偏了的,他们爱新觉罗家怎么生出了这么个人来?
玄烨的状态看上去不太好,落在李玉这样的人眼里,就觉得皇帝是在死撑。这天幕说话,字字句句都是在扎皇帝的心,皇帝听了那么久都还没跳起来,干脆利落地干掉幕后之人,实在是令他意外。
【弘历想要青史留名,所以他得做些事,于是他找到了他心目中的标杆,也就是养育了他不到两年的祖父康熙帝玄烨。玄烨做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许多事确实拿得出手,也有一些政绩,整个人的气质也是那种非常霸气的帝王范儿。相对于冷硬得像处理政务的机器的胤禛,玄烨不仅让弘历在心理上更觉得亲近,而且那些及时能见效的政绩,也让弘历更加认定是明君的表率。】
【换句话说,玄烨的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举措,是短期就能看见成效的政绩,是当场就能获得吹捧和赞美的,但胤禛的许多政策,不仅推行困难,而且直到咱们百多年后分析,才能看出其中的聪明与妙处,但在当时,招来的可是骂声一片。这样一对比,弘历会选择哪条路,十分明显了。】
帝王们可能想不到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这些词,但是也能很好地明白天幕的意思,弘历就是想那种做就有收益的事呗?让他制定一个宏大一些的计划,等个五年十年,才能出成效的事,他是不太乐意去做的。
嬴政喃喃道:“可惜了,他寿命那么长,在位时间也长,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点呢?”
对于玄烨和弘历的在位时长,嬴政是真羡慕到眼红。在位六十年,能做多少事啊!
赵匡胤也趁机教育两个儿子道:“马背上的武功夫,确实是能快速立功,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功劳与称赞;可治国更多的是文功夫,需要的就是耐心谋划,走一步要看十步之远。”
这话,赵匡胤越说越有些底气不足,他之前不就是因为,想尽快处理好唐末以来,因为兵制的崩坏带来的问题,所以改用了募兵制,又飞快地将大部分压力转移到了文治上来么?于是他自己在任时,见效挺快,可给大宋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贻害无穷。
赵德昭却是听了进去:“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不能心急的,一不留神,便给做坏了。”
赵匡胤欣慰道:“正是如此,不可急于求成,但也不可什么都不做,要把握好恰到好处的度才可。”
赵德芳听得哈欠都出来了。
玄烨听到弘历是以自己为榜样时,顿时心里就一咯噔:还真是这样啊?
他是没想到,只是小时候带在身边一年多,弘历便将许多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面不断学习模仿他。弘历亲爹教导他那么多年,怎么就没想着学他亲爹的呢?
玄烨顿时感到头疼不已,他被天幕骂了一通,虽然心中不乐意,但是他悄然间已经承认,自己的晚年确实做的不好,确实给朝政和大清留下了许多问题麻烦,虽然被骂昏庸很难受,但他也觉得自己不冤枉。现在弘历要学自己,玄烨就觉得心底冒寒气,这孙子真的是不学他爹的好的,尽学自己的坏的啊!
【说到弘历最明显的模仿他爷爷的事,那就不得不提六下江南和千叟宴的事。康熙帝玄烨曾六次下江南,但玄烨下江南,就和他去其他地方巡视一样,其实是出差,目的是为了查看各地的一些政务问题,下江南是为了巡查河运工程。说到明朝的灭亡,许多人觉得和明末的小冰河时期气候有关,这个气候时期,是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的,所以清朝时期灾害也比较频繁,其中江南的水患,就是很严重的问题。玄烨六次前往江南巡视,便是想监督河运工程的情况。但他这个行为,也没得到后世什么夸奖,因为他六次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家,使得曹家不得不挪用公款供皇帝吃喝住,到了雍正年便演化成了江宁织造案,也催生了名著《红楼梦》。】
第172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16)
听到说曹家, 玄烨立马就反应过来了,前面讲胤禛整顿吏治的时候,就说到了江宁织造案, 当时玄烨没来得及多想。现在天幕一提曹家, 他就反应过来了, 顿时有种十分不妙的感觉:难道, 曹家被查,是自己造的孽?
果然,就听到天幕继续道【江宁织造其实本来是个肥差,比清知府都肥不少的那种。可是也承受不住皇帝一次又一次地来住, 说难听点, 就有点像打秋风。皇帝上门住,从外头看, 是皇帝信赖倚重,是一种恩赐, 可皇帝起居花费不小,在皇宫里, 是皇家内务府库负责,到了曹家, 就都是曹家负责了, 曹家哪怕再贪, 又如何比得上皇家府库靠一国供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