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12)276
想起天幕说的,宋是历史上稳定的王朝中,唯一一个没有完成大一统的,赵匡胤心中就很不是滋味。现在天幕说,统一是一切的基础,是底线,赵匡胤的心,更是被扎得像筛子一样了。
兄弟俩都感觉到了赵匡胤的情绪不对,特别是赵德昭,听完赵匡胤讲的大宋部分,他十分生气,不仅是气叔叔赵匡义手段卑劣夺位,更气他没本事,竟然没能完成大宋的统一大业,导致大宋虽经济富庶,却是历史上最羸弱的王朝,成了千百年后的笑话。
“父皇,别担心,这次不一样了,有我们呢。”赵德昭安慰赵匡胤道。
赵德芳也道:“对,有我们呢!我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将军,帮父皇打天下!我说到做到的。”
赵匡胤看了看两个儿子,心中略感安慰,自己趁着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改变,将江山交到两个孩子手里,应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吧?不说别的,就说铁骨铮铮上,两个孩子应该会比不争气的赵匡义要好许多。
而朱元璋听到关于统一的话,脸色有些莫名,他深深地厌恶后世的清朝,可是清对于华夏统一的贡献,又让他不得不接受,甚至赞赏一声。所以他心情十分矛盾,体现在脸上,就是那有些像便秘一般的脸色。
朱棣知道他的心结,故意道:“哼,这种统一稳定的事儿,咱们就不用交给外族人去做了,咱们汉人一样能做得好,甚至更好!”
朱元璋猛地一点头:“就是!谁说一定要靠他们了,哼!”
玄烨心情有些复杂,他知道,从自己到孙子弘历,搞出来的这些民族政策与制度,其实还是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因为自己是少数部族,所以更能理解和体会少数势力的心态,最怕的就是对手强大,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挥挥手就能将自己灭掉。所以怀柔的政策,确实是很好用。
但他没想到,这种带着私心的政策,最后的效果那么好,也成为了大清被夸赞的因由之一。大清在后世人眼里,没有成为一无是处的存在,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是重要原因。所以,后世人的眼光,比他们这些前人,要开阔许多,他们似乎站得更高,站到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上去考虑了,想得也更远,想的是一个政策实施后,对百年后的影响。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皇帝,站的高度,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能比后世人差吧?
这样想着,玄烨心中的一些心结,逐渐打开了来,让他感觉心情舒服了一些。
李玉还以为,皇帝是因为听到天幕的夸赞,才阴转晴的,心里想着,这天幕确实有几分本事,前头骂得那样厉害,如今话锋一转,又让皇帝改了心情。只是不知道,幕后之人,还有没有机会保下命来。
【弘历在施政上,还有一些别的小亮点,比如对商人上,若是遇上灾荒年,商人的赋税也会得到一些减免;乾隆年的天灾不少,在赈灾救灾上,弘历也算得上是尽心,拨发赈灾物资,减免灾区税收等等;弘历在位期间,也没有怎么加过赋税,倒是有不少减税的举措,这些确实是能减轻一些民众的负担。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对雍正帝胤禛,所进行的摊丁入亩的改革的冲击,毕竟雍正朝主要针对的,就是有钱的地主和豪绅。】
【当然,许多人也会对此表示理解,毕竟不少人觉得,雍正朝时,朝廷氛围十分紧张,因为胤禛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对下属大臣也要求极高,犯错就会受到严惩。对于百姓来说,雍正帝的施政,是利国利民,可是对于大臣们来说,这样的顶头上司,让他们天天像走钢丝一样活着,十分难受。所以待到弘历一上位,或许是为了施恩,或许是觉得矛盾太多,想缓解一下,直接一改雍正朝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实行了宽容开明的做法。】
【对于朝臣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就像是常年戴着镣铐的人,突然把身上的镣铐都解开了一样,说不出来的轻松惬意,所以许多人对弘历歌功颂德,也不奇怪。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说,弘历有点背刺他亲爹的意思。从咱们后世人的眼光来看,雍正那般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给亲爹托底,为了解决康熙晚年留下来的一堆问题;更何况,雍正又没有双标对人,他对自己更狠。弘历一上位,不仅放了许多因九子夺嫡而被打压和圈禁的宗亲,连被雍正判了死罪的大臣,他也眼睛不眨就放了,有点踩着他亲爹立人设的意思了。】
众人还未从天幕对弘历的,民族政策中的夸夸中,回过神来,天幕又一个转弯,骂起了弘历,真是猝不及防。
李世民微微摇头:“确实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李治皱眉:“新皇登基,想要快速收买人心,可以理解,可是这做法确实……”
前面听雍正帝胤禛如何勤政,听他有那么多政绩,了解皇帝这一工作的,都知道十三年皇帝做成那样,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也知道胤禛肯定是个不好相与的皇帝。当他的臣属,必然是个痛苦的事。
只是,外人不理解他就算了,作为他精心培养、用心铺路的继承人,也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踩着他的施政结果去收买人心,确实是蛮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