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13)176
【因为杨家这样的煊赫的排场与气势,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也是另一个版本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因为生个男孩,想要光耀门楣,还得苦读十几年,一步一步考上来,可如果生个女孩,只要长得漂亮,能被君王看中,一家人直接原地飞升!有杨家这样的例子在前,谁能不心动呢?】
嬴政听说杨贵妃的姐姐被封为秦国夫人,只感觉十分晦气,他家以秦为国名,也是因为当初祖先的封地就在秦地,难道这靠着漂亮妹妹上位的女人,封地也在秦吗?那自己这地儿岂不是脏了?!
嬴政第一次对一个皇帝有了杀心。秦可是他毕生事业的结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
刘彻听了那排场,都想为李隆基鼓掌喝倒彩了,之前看他治理国家还有一手,颇为欣赏,没想到老了竟是这般做派。
刘彻突然回忆起,天幕说他也是老年昏庸乱政,顿时感觉受到了莫大侮辱,自己如今虽已上了年纪,却没有像李隆基这般荒唐!和李隆基这等人并作一谈,简直是羞辱自己!
刘彻现在可嫌弃死李隆基了。
听到天幕终于说到李隆基和杨家人如何浪费,赵德芳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我还以为,后人不知道这些事呢!”
颇有扬眉吐气的感觉,赵德昭看得都好笑。
“他们当然知晓了。根据天幕评述的来看,后人保留了不少史书,不管是朝廷着人编写的,还是私人编撰的,都会成为后人研究的。”赵匡胤道。
这是他听天幕讲大明时就发现了,天幕引用的史书中,除了一些官方书写的《明史》等内容,还会根据一些私人所著的书来研究,并称为佐证。
赵德昭立时明白过来了:“就如当下,若父皇命人编写大唐历史的话,除了根据朝廷官方文书,还会参考杜樊川等人的手稿,看他们对当时的施政民风等如何评价,也是一个佐证,是不是也?”
赵匡胤欣慰地看着他:“你说的很对。”
赵德芳听得瞪大了眼睛:“这般说的话……这般说的话……我作为父皇的儿子,也会被记在书里?”
赵德昭点头:“那是当然!”
“那我做了什么,读书认真不认真,习武厉害不厉害,都会被记下吗?”
赵德昭看了一眼笑眯眯的父亲,对弟弟道:“那是当然!不信你回头去翻翻史书,那些有列传的人物,都会提上一句少时聪颖,或者年幼家贫,苦读不辍之类的。”
赵德芳顿时觉得压力大了起来,很有些担心后人会怎么看自己。
赵德昭有另一个疑问:“父皇,为何天幕引用时,说《旧唐书》?《唐书》不是后晋的赵莹主持编修完毕了么?”
赵匡胤组织着话语解释道:“应当是后世有人又编撰了新的《唐书》,旧版本的便叫《旧唐书》,新的便叫《新唐书》了罢!”
赵德昭点了点头:“这么一说,我还挺想看看《新唐书》的,定然有许多新鲜的看法。”
赵匡胤还真看过,《新唐书》确实有可读之处,相对于《旧唐书》,更加敢于骂皇帝和当政者了,只是,《新唐书》有依据当时皇帝需求编书的嫌疑,史料的丰富程度与可信度上,不如《旧唐书》。赵匡胤离唐离得近一些,更能看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说到《新唐书》,赵匡胤又想起了《资治通鉴》,虽主持编撰此书的司马光,赵匡胤个人不太喜欢,可《资治通鉴》一书,值得从政者,特别是当权者好好看一看。
赵匡胤决定,回头要将《资治通鉴》中写得好之处默出来,让两个孩子,特别是赵德昭多多学习揣摩。
朱元璋听到这里,陷入了深深地反思。
若非天幕曾经骂他,当了皇帝后,身份虽然转变了,思维却还没转变,还是小农民暴发户的思维,他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这点。
杨妃被李隆基看中后,全家都受到了官职和钱财上的大肆封赏,和他自己当了皇帝后,就把朱家人封赏了一个遍,又有多大区别呢?受禄者无功,当然会引起人心的不满。
杨家人肆意挥霍,甚至还要凌驾于皇室头上的做派,与他打下天下后,朱家人也依仗着皇亲的身份,为非作歹没甚区别。
以前看书听传奇故事时,只恨杨家人嚣张跋扈,骄奢淫逸,却未想到自己的做派,其实与他们没有多大区别。自己竟然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地主老财,这让朱元璋陷入了深深地自省与自我怀疑。
朱棣猜到,朱元璋肯定是从杨家联想到朱家了,天幕如何骂朱元璋的,朱元璋可没跟这个儿子隐瞒。
朱棣内心挺认同天幕对朱元璋的说法的,只是作为儿子,又是臣子,他也不能附和。
朱棣默默地给朱元璋倒热茶,朱元璋接过以后,突然道:“老四,咱们家以后,也要将后妃的家人们,仔细管好了。”
朱家喜欢从民间选妃,也是为了防止外戚弄权。可是杨贵妃的事上可以看出,如果出了个宠妃,而宠妃恰好有杨国忠那样的族兄弟,那么出身低也防不了什么。即便是他们做不了杨国忠,在家乡像杨家那般行事,也是为祸一方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