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条咸鱼349
这里说是一个山贼聚集的山寨,不如说更像是一个生活在山中的村落。
他们中的大部人口音都有些细微不同,应该并非是出自同一个地方,但相互之间的关系却很融洽。
而且大部分人都是拖家带口,男女老少一家子生活在这里。
如今是初春,这些人已经开始准备翻地种粮。
每过十天,大当家就会带人下山一趟,顺路劫夺一些财物,购买各种粮油种子和山上缺少的用品。
余弦的老仆余宽和四个护卫虽然不再被捆着了,但四个健壮的护卫全都被他们当成了农夫来使用。
从初春开始,整个山寨为了日后的口粮,就忙碌得热火朝天。
宁秋没有限制余弦的行动,她可以随意在山寨中走动。
但山寨中的人对她往往是无视态度,看见她只有一些惊讶,但这份惊讶不会让他们主动和余弦交谈。
余弦就像是生活在山寨中的一抹影子。
只有每天上午宁秋前来为她讲学的时候,余弦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生活在这个山寨里。
没错,宁秋开始为她讲学了。
世家贵女从四五岁开始,就会和族中男子一样,开蒙入学。
余弦也是如此。
父亲余逸春在政事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有一个巨大的优点,足够余弦为他报仇。
余逸春和妻子潘氏感情甚笃,潘氏去世后,他不愿再娶。
平日里即使是饮酒作乐,也只是招来一帮舞姬,看她们跳舞而已。
作为余逸春唯一的后代,余弦在刺史府的地位一直极高。
余逸春甚至不惜为她请来云州大儒,只是为了给她开蒙。
余弦从小受名师教导,因此当宁秋提出为她讲学的时候,余弦根本就没反应过来。
胡汉混血在云易五州地位极低,他们大多是农夫,是寒门小户的奴仆。
都说上品无寒门,就算是一般的没落士族,都不一定能够进学,又何况宁秋这样的胡汉混血?
但一个时辰过去,余弦的想法彻底改变了。
宁秋完全可以用饱读诗书,见识广博来形容。
她讲授的内容,甚至比当初教导余弦的大儒还要广博深远。
宁秋提出的观点,更是让余弦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余弦很快就对宁秋心悦诚服,第二天的时候不需要宁秋催促,就主动等着宁秋开讲。
上午进学,下午余弦就要学习骑射了。
不过下午的骑射,变成了宁秋和大当家一起传授。
大当家的外貌没有明显的胡人特征,但他的祖父是胡人,传到他这一辈,胡人血脉不显,胡人出众的骑射本领他却全都继承了下来。
大当家对宁秋收留并且教导余弦的事情,十分不满。
但他非常信任宁秋,即使不满,也没有拒绝宁秋的安排,只是在教导余弦骑射的时候,总是冷着一张脸。
大当家传授骑射,宁秋则教导拳脚兵刃。
余弦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学来的那些奇怪授课方式,比如站桩、负重。
这些名词对余弦来说,完全是陌生的。
但宁秋为她讲学时展现出来的水平,让余弦对宁秋的能力多了一分信任。
她乖顺地按照宁秋的要求进行所谓的“训练”,短短一个月,就有了几分成效。
至少现在的余弦若是下山的话,不会因为身体瘦弱而直接昏睡一天了。
也就在这一个月过去的时候,朝廷终于给了回应。
幼帝下旨申斥苏义行事不端,又派了一位将领担任云州大都督,但仍旧让苏义兼任云州刺史。
同时,朝廷册封余弦为右云乡君,食邑五百户。
且特准她前往封地右云乡,为父守孝。
右云乡是代州浑源县管辖下的一个贫瘠之地,由于靠近云州东侧,这才得名右云。
不仅如此,右云乡还正好处于云州、朔州、代州、易州四州交界之地,位置十分显眼。
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余弦就明白了朝廷这份旨意是什么意思。
这是故意把她放在交界之处,就是为了提醒苏义。
不过让余弦意外的是,宁秋竟然真的把这件事办成了。
她在京城也有人吗?
既然如此,她又到底为什么要待在这等穷乡僻壤里?
宁秋对此倒是毫不意外。
她们现在还没有接收到旨意,只是宁秋通过一些途径提前得到了消息。
于是很快,整个山寨就忙碌了起来。
余弦不知道宁秋对山寨中的其他人说了什么,她只知道第三天后,山寨中的所有人就全都整理行囊,连刚刚种下去的粮食都不要了,直接离开了山寨。
余弦在宁秋等人的带领下离开山寨走了五天,最终在易州的边境迎来了宣旨的朝臣,从他手中得到了乡君的册书。
传旨的官员并不在乎余弦长什么样子,也不在乎余弦带了什么人。
留下旨意之后,对方就直接离开。
余弦则继续在宁秋的带领下,进入代州浑源县,和县令交接过后,到达了临时清理出来的乡君府。
所谓乡君府,就是原本浑源县一个小士族的府邸,只是那士族一家人早在云州大乱的时候就南下避祸。
他的府邸稍微整理之后,就成了乡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