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捐衣279
民以食为天,这样说来,济、兖、东三府的百姓便又要受苦了。
“朕欲免去米船当缴之关税,再将南漕米截留四十万石,以稳定三府粮价。只是截留漕米需要时间,如今已有小民无食,仍需筹划。”
婉襄便道:“府库之中定然是有存粮的,或者民间富贵之家有存蓄者,亦可以以当地官银筹买。先散米或开粥棚赈济,撑过这一段时间也就好了。”
总不能看着人饿死,或者因此卖女卖儿,流离失所。
雍正将这一本批复完的奏章放到了一旁,“朕已经下旨让他们这样做了,除此之外还要遴选有才能之人,实心办理此事,这样百姓才能真正得到恩惠。”
古往今来“慈善”两个字上,往往趴着最多的蛀虫。
他又想了想,重新翻开了那本奏章。
“本省官员恐怕不敷使用,朕要在各部学习人员,以及国子监选□□的贡生之中选择十几二十人送往东省,以备办理赈济之事。”
他已经想得很周全了,本来也不用婉襄多说什么。
婉襄又翻开了一页书,雍正的思维已经跳到了下一件事上。
“出征巴尔库尔的西安满洲士兵三千名,宁夏士兵一千名,到达前线已有两年,想来冬衣已大多破损,且无修补之处。朕应当为他们考量,加恩添补。”
“查庄浪现有旧年储存的皮袍褂三千套,皮帽三千顶,再添置各一千之数,便足够了。”
庄浪之地,清初属陕西省,而后又归甘肃,领固原、静宁二州。
他短暂停笔,又落笔,“令署督查郎阿、巡抚许容于兰州当地赶制,秋日时送至军营,赏给这些士兵。”
婉襄的书又一点也看不进去了,“才是夏日里,便忧虑冬日的事了。也是,西北苦寒,若等到秋日再考虑这些事,也就都来不及了。”
“前几日我带着嘉祥去莲花馆探望富察福晋,她也在翻晒秋冬的衣物。也整理出来好多过于华丽的,是她不想要的,又有些不知道怎么处理。”
若只是旧衣,捐给贫苦人家也就罢了。但太过华丽贵重的衣服,随意地送出去,旁人也没法穿,就有些不合适了。
婉襄忽而想起来,“或者各宫各苑的娘娘们都有些旧衣服需要处理,不若像去岁捐赠钗环一般,让她们将这些衣物捐出来集中处置,不拘多少,也能恩泽百姓。”
或者添入山东的赈灾银两之中,或者作为西北士兵添衣之花费,总比放在柜中等待虫蛀更好。
“裕妃不是宁嫔,她虽然多事,但是不好事,她可未必会帮你做这件事。不过,如果你自己想要这样做的话,朕倒是也没什么意见。”
他说着没什么意见,实则去岁嫔妃捐物之后,中秋节时的赏赐便翻了一番,谁都知道是因为什么,婉襄当然也知道。
后面的节日没有再加倍赏赐,是孝敬皇后崩逝之故。
固然是感念嫔妃为百姓思虑之情,但当然,也是为她的人缘和处境考量。
“我不用裕妃帮忙,也能够做成这件事。只不过,到时肯定需要内务府帮忙,只需要四哥偶尔督促他们一两句就够了。”
内务府那帮人最是刁钻,不要拖她的工期。
婉襄已经开始设想起来,“五月不比七、八月,有螃蟹吃,不过吃些水果也不错。至于花么,榴花欲燃,夹竹桃粉白相间,也很美丽。”
展示衣物不能像展示珠钗一样用玻璃盒子,要用别的法子,也方便她录入信息到系统里。
还有场地……
婉襄很快决定下来,“仍然选在天然图画吧,这是孝敬皇后娘娘旧时居住之地,娘娘的教诲我始终难忘。”
去岁时,孝敬皇后也是为她而感到高兴的。
雍正没有回答,他忙于自己的政事。
婉襄又看了几页书,觉得实在没意思,正要找些别的事情做,便听雍正开了口,“婉襄,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做这些事呢?”
这个问题……
“因为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这是第一目的,但若说只有这个目的,未免也太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她做不了旁人的救命菩萨,她毕竟也不确定她所做的一切是否能帮助到这个朝代的人,她更多的是在帮助她自己。
“因为我其实很喜欢这些东西,能多看一眼也很满足。但个人所能拥有的总归有限,所以才想组织这样的事,让旁人也能欣赏。”
“可很多时候你并不在意朕给你的赏赐。”
“那是因为从时间的广度而言,我是不能永恒地拥有它们的。我总觉得,拥有一刻就好了。”
雍正没有再追问什么。
婉襄站起来,半个身子靠在窗户上,看着万字房院子里嘉祥站在小板凳上,看着树荫下鱼缸里的游鱼。
若去金鱼池的话,怕受了暑热,所以嘉祥已经许久都没有去了。
雍正特意令人在这里安放了一只青花瓷大缸,养了几尾鱼和睡莲。
嘉祥踩在凳子上,只能露出一个头,不会有摔进缸中的风险。
富察福晋忽而领着永璜和永琏走进来,一眼就看见了站在大缸旁边的嘉祥。
两个男孩子都朝着嘉祥跑过去,“姑姑,姑姑”地叫个不停,亲亲热热地挤在一起。
获萤不免又担心会有安全风险,连忙走过去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