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当然,善心归善心,政治博弈还是要搞的。
楚溪客之所以派出两万平川精卫亲自押送粮食,就是不想让今上做这个好人!
接下来,全大昭都看到了平川的精彩操作。
平川的粮食送到长安之后,没有进城,更没有按照诏令的要求送入富国仓再由朝廷统一分配,平川军直接在城外找了个开阔的地方,安营扎寨,搭设粥棚。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每一个粥棚上都明晃晃地挂着一个大牌子——
“八方有难,平川支援!”
担心灾民不识字,分发米粥的时候,还有小兵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敲着锣宣传。
不仅长安,其他各个受灾的州府都出现了平川军的身影,每一支队伍都带着足够的粮食,每一个粥棚都挂着“八方有难,平川支援”的大牌子。
短短几日,“八方有难,平川支援”的口号就响彻了大江南北。
今上不是没想过阻止,然而,派出的禁卫还没接近平川军就被愤怒的灾民给围了。
灾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谁是来帮他们的,谁又存着可耻的私心。
这个寒冷的灾荒之年,“平川支援”四个字给了无数灾民活下去的希望。
中原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平川支援”在崛起,也有越来越多的灾民知道了平川这个地方。
渐渐地,灾民的脚步不再朝向长安,而是怀着比生存更多的期待转向了平川……
第158章
长安城外的灾民突然少了起来, 平川城外的灾民反而渐渐变多了,而且有着越来越多的趋势。
之前因为画展的原因来到平川城的文人学子们因为突降大雪的缘故,一直滞留在城中没有离开, 此刻,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平川王殿下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前几日轰轰烈烈的“平川援助”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文人们赞颂的文章都写好了, 就等着雪灾过后返回家乡,让所有人都看到平川为大昭百姓做的一切。
万万没想到,平川城的城门居然关闭了!当灾民聚集的时候,平川和长安一样, 不允许灾民进入!
文人学子们都愣住了。
难不成,平川王殿下不打算管这些灾民的死活?还是说, 前些天震惊全大昭的“平川援助”只是在作秀?
文人们分成了两派,有的出于对姜纾和贺兰康的信任, 坚信他们不会做出不顾灾民死活的事;另一派想法则比较激进,觉得政治面前没有圣人。
两拨人争来争去, 谁都说服不了谁。
那些年轻的学子们不淡定了,干脆奔向城门, 决定亲自去看看。
一看之下,更觉得怪异。
平川百姓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 不仅没有私底下议论六部官员枉顾人命, 反而纷纷凑到城门前,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忙。
城门口的小吏显然对这波操作也已经很熟悉了,毫不客气地把前来帮忙的人聚集在一起,读书识字的分成一拨, 身强体壮的分成一拨, 勤俭细致的分成一拨……
没一会儿, 城门口的百姓就按照各自的特长分成了不同的行伍,并自发地选出伍长。
紧接着,就有武侯拉来一车车帐篷、炉灶、被褥等用具。
刚刚分好组的百姓,便和武侯们一起扫雪的扫雪,搭帐篷的搭帐篷,小半天的功夫原本光秃秃的城墙下就多出一顶顶姜黄色的帐篷。
懂行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不是普通的民用帐篷,而是专门用来行军打仗的,布料十分厚实,还涂有防火层,形状也不是常见的四角,而是八角,每一个角都深深地楔进泥土里,即使刮沙尘暴都不会把帐篷掀翻。
帐篷里面也十分宽敞,沿着篷边可以放足足一圈草席,中间还有个大肚炉子。炉子一侧竖起一个长长的烟囱,一直通到帐篷顶。
每一个帐篷都不是随意搭设的,而是沿着城墙根,每隔三米搭一个,一直搭了上百个,然后再错落着,搭设第二圈。
这也是军中的规矩,据说既能防止火烧连营,又可以防风保暖。
每搭好一个帐篷,就有另一拨人进去,在里面擦擦扫扫,铺上草席和羊毛毡。可以看得出,这些草席和毡子并不是崭新的,但每一个都干干净净,可见保管得很好。
等到把帐篷里收拾干净了,也没有闲下来,紧接着又把帐篷周围的地面也打扫干净。
就这样,在官兵和百姓们齐心协力的忙碌下,不出半日,竟足足搭好了上千顶帐篷!
学子们傻眼了。
往年,他们也见过长安抗灾现场,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拖延推诿,焦头烂额。
并不是说长安没有能人,相反长安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员很多,但是长安的人事关系有很复杂,一层又一层套下来,无论银钱支出还是执行力都要打好几个折扣。
相比之下,平川简直是个奇葩。
武侯们把帐篷拉过来,大喊一声:“哪个负责点数?”
立即有一对百姓上前,扬了扬手里的本子。
为首的武侯连对方的名字都没问,直接把那些帐篷交给他,转身就去拉第二批物资了。
不光帐篷,就连银钱都是放心给。
这边少了一百张席子,管钱的小吏吆喝一声:“哪个有空,去三关口买车席子回来!”
立即有个利落的妇人上前:“我去吧,我跟席子铺的杨老三是表亲,他看着我的面能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