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火!

智能小说网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智能小说网 > 历史 > 《明朝贵公子最新完结+番外》在线阅读 > 正文 第二十章 书籍是最好的扬名工具

第二十章 书籍是最好的扬名工具

肉肉喵 10826字 2023-03-19

  赵永泰一边为护卫队的扩充准备工作忙得脚不沾地,一边在心里不住抱怨:“真是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护卫队一下要扩充到一万人,场地和营房都不够。还好以前就有考虑到扩充的问题,直接将南面和东面的围墙推倒,加建一个训练场,围墙内都建上营房。同时,在西面靠山脚的地方建了一个射击训练场。

  天启六年七月,新一期学堂学生又毕业了,这次虽然有四百多人,但愿意升为二年级生的只有不到四十人。毕竟升为二级生最多就是当讲习,而现在工坊里的一期生很多已经升为了初级账房、初级管事和初级匠师。工钱差了几倍不说,名声地位也不一样,看起来进商行和工厂前途更好一些。

  对此赵永泰毫不在意,在他看来,现在商行对初级人才的需求更高,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却没有那么迫切。这样的人员分配方式更符合现在商行的发展需要。而且高年级学生以后更多的是进行实做研究学习,没有兴趣想要出成果基本不可能。基础的东西已经教得差不多了,更多的东西需要他们自己去研究发现了,太深奥的东西现在讲给他们听他们也听不懂。

  现在,二级毕业生已经可以独立设计一些简单的东西了。新学期开学后,赵永泰让他们去工坊里学习各种器械的操作与应用,让他们实际了解各种几何结构与力学应用的关系。

  八月,新一期的学堂学生再次超过了5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并入合兴泰的其他家族产业人员子女,因为现在学堂已经属于合兴泰商行,所有合兴泰产业所属人员子女都可以免费就读,费用由商行支付。另外还有附近的一些中等收入人家的子女,不过他们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费用不算高也不算低,中等收入人家基本上能承受。吸引他们的关键是学堂有通告说只要在学堂正式毕业就可以分配到合兴泰各产业实习,这可比千、万人进一的科举现实得多,也容易得多。

  经过杨世正和陈炜的榜样示范以及推荐,又有不少贫寒秀才加入了学堂老师的行业。使得学堂里的语文师资紧张状况松缓不少。不过这些人都需要学习一段时间才能正式上岗,因为他们一开始都不太适应学堂的白话教学方式。根据赵永泰一直以来所要求的统一化、标准化,学堂正式出版了各科的教材,使得各位老师不至于在上课的时候抓瞎或者天马行空的乱讲一气。为此,赵永泰还专门召集工匠制作了一台水力活字印刷机。

  为了让这台机器不至于平时闲置,又告诉学堂的老师可以翻译或者自己写书来出版,只要通过审核就行。而且只要出版了还有稿费和出版分成。当然,目前稿费更现实一些,毕竟谁知道出版后能卖出多少?对于这种名利双收的好事,读书人肯定是非常欢迎了,不过赵永泰提出只针对白话文有稿费让他们有点儿不爽。不过在赵永泰的强势下,没得反抗只能接受了。

  不过就算这样大家对此也很热情,要知道现在想要出版书都得自己掏钱,或者上呈给官府,等官府通过了才会少量出版。速度慢不说,能通过出版的机会也不多。现在这里只要通过就能出版,翻译为白话还能有稿费,多好的事儿啊,这里的审核肯定能比官府快和容易不是。

  台州能免费出书的消息迅速在江南地区传播,很多有名气或者没名气的读书人带着他们的著作开始向台州聚集。能名留青史是读书人的最大梦想,但能在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何其不易,出书流传于后世就成了最好也最容易实现的方式。

  突然涌来这么多人想要出书让赵永泰始料未及,审核工作巨量增加。本来看古文就看得很郁闷的赵永泰直接成立了台州书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出版审核委员会来负责审核工作。赵永泰直接撂下一句话:如果让我知道谁糊弄我或者以权谋私我会让他知道现在的生活有多美好!然后就不理书局的事情了。

  但是他低估了这个时代读书人对出书的热情,或者说对名声的热情,聚集到台州的读书人以惊人的速度增涨着,城里的客店住满了,民房也开始有人入住,最后连官府都惊动了。毕竟审核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再加上赵永泰之前对审核委员们的威胁,大家就更得仔细审核。

  赵永泰的二舅何文渊不得不找到他想办法解决。得,自己招惹的麻烦自己解决吧。首先得让这些人有点儿事儿干,要不大家都眼巴巴地望着书局,一旦时间太长,万一由怨生恨就麻烦了。

  第二天,在书院门前发布了一个公告:有50人以上联名推荐的书可优先审核,每个出书人半年内有一次推荐权。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茶馆、客栈等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开始有人找人推荐。但是这一个人半年才有一次推荐机会,谁能轻易给人。

  慢慢的,就有人开始在各个聚集区宣传自己的书。怎么宣传,只能是把自己书里的内容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希望引起别人的共鸣从而联名推荐自己的书。渐渐的,随着宣传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这些宣传者所讲的内容。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熟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发现与自己书里的内容差不多的就会站出来比比,观点完全相反的更是要争个高低了。

  此后,茶馆都不用再请说书先生了,天天都有无数的文斗,偶尔还会加入一点儿武斗。

  这台州出现大量读书人比斗文才的消息再次传开,结果引来了更多的读书人的加入,甚至一些颇有名气的文人也开始向台州进发。用文人的话来说:这样的文坛盛事可比得上京师三年一次的大考了,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大家在这里不用为科考准备,只要考虑怎么在文学上比过别人就行了。

  听到消息的赵永泰也有点儿傻眼,没有想到这招引来了更多的人。来就来吧,总不能把人赶走不是。赵永泰紧急调动了一支刚组建的工程队在台州城西青山绿水间修建了大量的宿舍和阶梯教室。这些是为了满足台州城内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的现实需要:宿舍给那些贫寒的读书人居住,阶梯教室给那些宣传和比斗的人提供场所。现在城里的茶楼和客栈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子们表现的需要。

  但是让赵永泰惊恐的是宿舍和教室的需求数量居然在不断增加。现在这些教室前边的讲台已经成为文人士子们获取声望的最好地方。为此,赵永泰不断推出各种管理规章:比如不许打架。现在每间教室每天都会上演几场武斗的戏。比如演讲、辩论需申请。现在演讲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当然最多的还是对经史的见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也要解决啊,这建了一个食堂还不够,现在开始建第二个。要养活这么多人也是很有压力的,所以宿舍和饭食都不是免费的,不过价格很低。不过总有一些士子家境太过贫寒,连这也负担不起。所以赵永泰又让人安排让他们做兼职:比如一些记录工作或者撰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居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把这里当做长期抗战基地的打算。在这里生活只要低廉的房租与生活费,却有很多人可以交流学习。而且这里还提供一些工钱不高但是简单的兼职,这样基本上自己就能养活自己,不用再挤占家人不多的工钱。实际上有些头脑灵活的士子已经写信让家人也一起过来,在这里做工或者进农场获得的工钱都比家里高许多。

  随着建筑物的增多,各种规章制度的增多,人员的增多,赵永泰发现这个地方居然越来越有成为大型书院的趋势。自己本来计划再过几年再组建一个书院,现在居然不声不响的就已经有了基础,实在是让赵永泰既惊喜又郁闷。因为这一切太突然了,很多东西都不健全甚至没有,比如这个书院没有祭酒、教授。现在只是一群年轻士子自己在那里交流学习。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一个不太糟糕的开始。随后,赵永泰开始对院区进行规划。将各个宿舍楼和教室分为不同的科目区,一个区域只接受这个科目的士子的入住和演讲。并聘请当中一些比较有名气的文人士子为客座讲师,专门为他们准备时间进行讲授,这个时间当然比申请演讲的时间长,频率也相对较高。文人士子们也把这种客座讲师的聘请当做被台州当地承认的标志,自然大家对成为客座讲师就开始热心起来。

  这里的客座讲师的文坛地位逐渐被大家捧高,以至于有更高名气的文人或因为面子或因为这里的学术氛围来到这里。这里就像是一块磁石,不断将周围的铁屑、铁粒吸附过来,现在对大的铁块也有了影响。

  天启六年十二月,仙台书院正式挂牌成立了。它里边又分了书经分院,文史分院,医学分院,数学分院和术理分院(也叫杂院,因为地理、物理、化学、天文、农学都在这个院)。这个书院没有什么名家、大家,但是其现在的名气却可以与国子监比肩。

  这里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学术气氛浓厚,没有固定的课业。没办法,没有足够的教授和管理人员,而且之前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它的好处是容易产生新的文明火花,坏处是不要想在这里进行系统的学习。客座讲师讲的内容还有一些连续性,自由演讲的内容那就基本上毫无章法,毫无系统可言。但是一时半会儿,这种现象又无法改变。

  看到这所意料之外的大型书院成立了,赵永泰是既激动又郁闷:它实在是太不像一个正规书院了。赵永泰决定高薪挖一批牛人来镇镇场子:什么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汤若望的,不管他是洋人还是中国人。这个要求被迅速传到了商行的各地分号。

  天启六年八月,陕西流民发动武装暴动。

章节 设置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 | 下一章

章节X

设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