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火!

智能小说网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智能小说网 > 历史 >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在线阅读 > 正文 7

7

肉肉喵 18184字 2023-03-19

  他对吴三桂所有的部下将官兵丁旧人等三、四万人(还不包括各自家眷亲属),简单区分一下所谓从逆的轻重,先砍了一大批,其余一律罚没,充往东北苦寒之地,当永世不得翻身的贱民,代代受苦役,辈辈受奴役,子孙们不能入仕为官,不能当兵,也不能干其他任何稍算体面的职业,甚至婚姻都是自行解决,不准与外部联姻,比起印度等级制度中最下等的那一层,所受待遇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附逆又投诚者,战时的赦免基本作废,除前文提及的林兴珠等极少数人,也是杀杀杀,全家老小自然都跟着遭殃。耿精忠呢?降后立再大功也没用了,再表忠心也白搭了,随便给按个罪名,凌迟处死。尚之信则有点冤,并未真正附逆过,且一年不到便归正了,康熙实际也清楚,但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全家罚没。王辅臣算是个明白人,康熙未及动手,先假装病死提前了断啦。

  当然为首耿精忠等,杀之以儆效尤,且永除后患也属正常,但不分青红皂白,连小角色,及亲属这样的无辜者,都极端不放过,未免失之于太狠太毒了,再怎么说人家最后也是把立场站稳了啊?

  好了,不多说了,历代政治搏杀中,狠毒如康熙者也不在少数,不必为此专门苛责他,但圣祖实录类及有些后人们,还通过他在战争期间圣旨呀讲话呀什么的,刻意把他打扮得多么仁义慈悲,一副完美的圣君模样,两相一较,就有点让人笑,让人厌了。

  当然,胜者王侯,败者寇,老吴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落得如此下场,要怪也只有怪自己,怪不得别人了。至于耿尚这类不坚定者,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战后简要来回顾(上)

  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在腥风血雨和国痛民苦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康熙成功逃脱了他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场劫难,吴三桂却没能实现他人生最奇诡华丽的一次人生跨跃。

  双方孰是孰非?胜王败寇的定律,三百年世事的变迁,吴三桂人生的诡谲,康大帝过度的神化等等,舆论上自然把鲜花掌声给了后者,他才是正义的化身,吴三桂?三性家奴也。

  这还属于正常范畴,更有甚者还把二者的较量,上升为一场国家统一与分裂相争的层面上来,就未免有点滑稽可笑,霸王硬上弓了。

  先说大乱缘起,康熙才是真正的肇始者,是他先挑的事,跟着吴三桂也不是善茬,结果二人一拍即合,前者拟了初稿,后者润色修订,最后大乱倡仪书正式出炉,所以要打起码也是各打五十大板呀。

  再说性质,也很难讲谁就一定代表正义。不可否认的是,满洲人作为异族,入关夺了天下,不过才三十年吗,大陆抗清之火熄灭更是在九年前,何况郑氏家族至今还孤悬海外,着华夏衣冠,不忘反清复明呢。

  这种大背景下,吴三桂高举民族复兴大旗,动机肯定不纯,但真得获胜,结果不还是一样?要不然华夏大地群起响应的,为啥大都是汉人?

  如此非要说康熙是对的,不等于说南明抗清是分裂行为,李定国、郑成功也是分裂主义者吗?想来这价值观不会变化这么快吧?九年就天翻地覆了?

  所以还是不要给他们定性为好,双方谁都不代表正义,这样也许更合情理些。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清越来越融入进来,名正言顺成为大中华的代表,则是以后的事了。

  历史就是历史,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如果一味地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它,岂不大乱,搞得不知所以然?比方欧洲逐渐朝着一个国家的方向迈进,真到实现的那一天,法国的圣女贞德就不是民族英雄了?而是破坏英法自家人团结统一的罪人了?呵呵,不会吧?

  这里没有贬康抬吴的意思,因为抛开民族大义不谈,在这场大乱中,仅就一般民众生存来说,两人都是一样的,都是造成他们又一次陷入痛苦灾难的罪魁祸首。唉,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没多久呀,心里怎能没有一肚子怨言?

  三桂?你捣什么乱呀?干吗要用咱老百姓的痛苦与灾难,去换取你一已之私?唉,真是三性家奴,岂是好鸟?也罢也罢,反正你也败了,结局也够惨了,骂名也够大了,咱就不和你多计较了。

  康熙?到要多说道说道你,身为一国之领袖,说话做事哪能任着性子来,这下可好,挑起了这么一场大灾难!咱老百姓命苦,受点罪也就算了,反正也没处申冤,可你差点让你的民族丢了天下,这罪过可就大了,还把好不容易走上稳定发展道路的国家,又重新拉回到你老爸那个时侯,甚至还不如,你说,你这二十年是不是白干了?

  好多好多帝王,一生坐这位子还没你浪费的时间多。唉,你也就是长命,再凭个年龄小当政,干了六十一年,得以机会收了一箩筐,否则,以头二十年来算,平庸者甚至罪人者都将与你为伍啦,这后世的声名肯定好不了哪去!

  战后简要来回顾(中)

  只是千年一帝,他就是千年一帝,怎会如此惨淡告别历史舞台?单说这次大乱,如此危亡之即,他都能挺过来,去迎接后四十年的繁华似锦,着实非同凡响,不愧大帝名号啊。

  至于如何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了,作为最高领袖,康熙自应算上一份,这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作用有多大?

  捧康者们说他神武盖世,圣祖实录这些东西更是极尽阿谀吹捧之能事,从中能看到,战争至如至终,大到整个战略部署,小到每一场战役,甚至战役的细微处,无不是在他的运筹帷幄中搞定的,虽然他没有亲临过前线,参加过一场战斗!

  真是这样,咱们的康大帝绝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家了,不论成吉思汗、李世民这样伟帝王,还是韩信、李靖那样大名将,有谁能做到这一点?不出皇城门没关系,天下风土人情、山川险要尽在掌控也,手下没本事也不怕,只要听话,一丝不苟贯彻大帝的指示精神,这仗就一定能够打赢,偶有差次?那是手下人没吃透精神,没落实好罢了。

  有一句话,想再说一遍,这世上没有神,只有人和扮出来的鸟人,如果康熙不是最后者,那他肯定是正正常常的人了,就该干常人该干的事呀?大不了出色些,怎会如此牛,牛得上天了?呵呵,还是让咱们揭开谎言的盖子,去看看里面的真相吧。

  康熙能够制服三藩,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使然。满洲人入关夺天下,至今不过三十年,大清消灭南明基本完成雄伟帝国的构建,也才短短十年光景。常理上讲,那股勃兴之气不可能这么快消失的,且会进入一个走向成熟发展的大阶段,大乱之前的康熙时代,帝国就是按这个路子来的。

  这样的发展态势,加之已占据天下的优势,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等集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实力至为惊人也,更是三藩尤其吴三桂的云贵,远远不能相比的。

  帝国的统治也是稳固的,政权基础也是牢靠的,尤其在北方,三十年前就已占领了。后来大乱初起时,北方虽有零星谋叛,很快便趋稳定,总体是经得住考验的,河南、山东竟还一点事都呢,当然这也与吴三桂没有北进有关。

  其实民众就是民众,大道理只能讲讲,一般人还是愿意在家里老老实实呆着的,揭竿而起哪有那么容易?干不好是要杀头的!而对那些既得利益者,已成为大清帝国的文臣武将们,更是如此。

  也许内心有点不甘心,但毕竟生活在这种看起来已具备完整稳固体系的统治下,敢打破之,尤其领头者,那可是需要极大勇气与胆量的,所以说要乘势而起呢,没有很好的氛围烘托,谁敢先带这个头?除非你吴三桂打过来了。

  再看军队,昔日的东亚巨无霸满洲铁骑不复当年勇了,但告别战争也才十来年吗,再退化再腐朽,跨得也不会那么快的,实力依然强劲,仍是帝国的基石。广大绿营汉军虽说分化瓦解了一批,担当帝国保卫者的依然众多(谁让咱汉人多呢,啥都有),战争后期表现还不错呢。

  单说西北,打败王辅臣的中坚力量就是被称为“河西三汉将”的张勇、王进宝和赵良栋,个个顶呱呱,并全面贯彻落实了康大帝“以汉攻汉”的方针。

  面对这样一个大帝国,吴三桂实力不可谓不强,有经营十几年的云贵为依托,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为保障。人才不可谓不多,一班文臣武将,皆是一时之选,且自己也是疆场上立马横刀几十年的人,武功应比真实的康熙强多了。人心也不可谓不齐,他有一帮铁杆成员,就是后来局势江河日下了,对吴家也是赤胆忠心的。

  不过这一切与人家一PK,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吴三桂要想取胜,很明显唯有乘着康熙不备,帝国的综合优势还未来得及展现时,赶紧打你个措手不及,并不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凭着兵精将勇,一鼓作气干掉你。

  吴三桂起初也是这么做的,并迅速获得惊人胜利,三个月便从云南打到了长江南岸,如果再马不停蹄过江北上,直捣“黄龙”,把大清赶到关外去,华夏大地上新创一个大周王朝,谁说不可能呢?

  但就在此关键时刻,吴三桂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在长江边饮饮马后,竟停下了,不思进取了,想划江而治了,结果美好的愿望没实现,却让康熙缓过劲来,调整准备好,掉转头开始打你了。从此,吴三桂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只能向着败亡的道路,无可奈何走下去也。

  战后简要来回顾(下)

  吴三桂为啥不过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自然要对以后的失败承担首责。能在相对劣势中,发挥自己最大优势,以弱胜强,领袖的作用至为关键,三桂恰于此时,证明了他还差得太远,根本就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

  其实他当时不过江,乘势东进打下南京,占据江淮,再与耿精忠南北夹击,把江浙这一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拿过来,作为日后的依托,可比云贵强多了,同时也给清廷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帝国财政实有赖于此吗。此消彼长,再打相持战,康熙可就没那么多便宜占喽。

  还有一点团结问题,也十分重要。虽说吴三桂是核心是主力,战争的胜败关键在自家人的努力,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吗,响应者不仅众,还能拧成一股绳,力量岂不更强,岂不更有赢的希望?

  可惜,各个战场的反清武装表面上团结在吴三桂的旗帜下,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大局观念,只顾自家利益,说是一盘散沙丝毫不为过。

  三桂本人作为盟主,自然想有以他为核心的团结了,也在努力去做,但收效甚微。湖南主战场外的另两大战场,西北王辅臣与东南耿精忠,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与其说三桂的左膀右臂,不如说独立的小王国。

  王辅臣可能还有反心不坚在内,以至后来处境日益艰难,却宁愿守在平凉被清军包围,也不愿南下想法与吴军会合。

  而耿精忠更是搞笑,明明是他邀请台湾郑经派军过来帮忙的,却因双方利益纠纷,很快又闹翻了脸,以至耿后来在与清军作战的同时,还要防着郑军的袭击。另外,他在福建俨然自成一体,如果反清胜了,吴三桂说不定还要与他来一场统一战呢。

  至于尚之信、孙延龄之流,就更不用多提了,三桂真正可以依靠的还是他的老部下们,湖南战场不说了,四川的王屏藩一直忠诚有加,最后也是力尽自缢而死,所以三藩之乱,实则吴清大战也。

  最后,就要提到反清举什么旗的问题了。吴三桂刚起兵时,并没有象很多时人希望得那样,高举复明大旗,而是扯了一个自家旗,自号周王,最后干脆再上一台阶,做了大周的皇帝。

  不错,这让他确实流失了一帮支持者,汉人士大夫阶段中越发明显,其他如郑经,本来听到三桂反清复明了,高兴得很,合作态度很积极,后来得知不是那么回事,立马分道扬镳。

  明朝毕竟是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时人有很多也是昔日大明的臣民,面对异族不是温和的统治,故国之思心间萦绕也是正常。即使以后,经历几代了,故国已算不上,反清复明的旗帜依然飘扬,不是大明有多好,而是有民族的情感在里面。

  如今,吴三桂不打这面旗帜,也非愚蠢到想不到这一点,不然也不会在讨清檄文提到大明,出征前还要去拜永历帝陵了,自然有他自己的考虑,这里不多做分析,反正初期不打复明旗,还是让他失分不少,但也绝非啥关键因素。

  南明自己就是明吗,不照样失败?郑家父子一直打着这个旗号,还不是局促于海上?人家满洲人可是异族征服者呢,初入关时手段也是极端高压残酷,不一样征服了华夏,征服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多于自己的民族吗?

  一句话,关键还是要靠实力(再加点运气)!就是吴三桂有一鼓作气直捣“黄龙”的机会,也要靠他有一支很能打的军队去实现才行呀,否则即使成行,还不是和南宋北伐一个样,尽成笑料吗?

  好了,一切假如都是零,归根结底,吴三桂输了,康熙赢了,这才是最后不可更改的结果。老吴?就让他随着历史之风而逝吧。康熙?才开个头呢,下面咱们还要接着说。

  3、顺手拿下海上业

  平定三藩,实乃康熙一生事业的最大转折点,从此康庄大道任他行,锦绣前程为他铺,偶有荆棘,最后也是锦上添花,更幸者,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这些花还绽放得越来越娇艳迷人,为那锦为那绣映衬得更加绚烂夺目,光彩照人。

  这才是康熙亘古未有的人生最大幸,也是他孙子乾隆,富贵至极点,却仍然相差万里的根本之所在。至于老爸顺治,只能感叹命运不公,人生苦短了,否则一切的一切,说不定都是他的呢。

  但命运就是命运,岂能让你感叹一下,埋怨一下,就又转给了你?那都是咱康大帝独享的,其他所有人等,要是能让你在旁边瞧一瞧,瞅一瞅,饱个眼福,就算是人生一大幸了,谁让它们都是花中极品呢?这不说着说着,立马便有一朵,煞是喜人好看,正微笑着向你招手呢,可不要醉倒啊。

  大乱方定(1681),咱康大帝顺手牵羊,不费吹灰之力,迅速搞定了遥据海上的郑氏集团(1683),拿下了台湾,也拿下了汉人最后一块抗清基地,大清帝国终于实现了对华夏大地的完全统治。

  胜利来得如此轻松便利。康熙平三藩时恐怕绝没想到,因自己的过失引发了这样一场大劫难,差点让他成为丢失华夏的民族罪人,本来恼恨都来不及呢,没想到大难之后必有后福,不仅彻底稳固了大清在陆上的统治,还意外地有了一个惊人之喜,顺手便取了台湾这颗中华海上的最大明珠。

  胜利来得又如此艰难曲折。自郑成功举起抗清大旗以来,东南海上的反抗斗争已持续了近四十年,就是从其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作抗清基地以来,也已经有二十年光景了,清廷一心要铲除后患,却一直未能得逞。

  胜利来得更是意义深远。不仅是国家的、民族的、后世的,郑氏的败亡,同时也宣告了一段奇伟历史的结束。明嘉靖以来至清初,一百余年间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堪称华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海上新势力,正式退出了历史大舞台。

  康大帝非常之处,就在于此,一个不及平三藩二十分之一的小战斗,却打下了一个如今看来更具有广阔影响的大意义。高!实在是高!

  不过空口无凭,还要有据为证,咱们追一下本溯一下远,也好观看得更仔细些,掌握得更深入些。

  海上奇伟新篇章(上)

  大海!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让人无限遐想,所有的梦想与渴望,所有的激清与澎湃,尽可让它载入,再由它放飞。

  这么好的东西,谁不想与它沾点边呢?咱巍巍中华也是啊?可奇怪的是,人们一般说到她与大海的关系,总是不屑加遗憾,华夏之人,只知面朝黄土背朝天,偶尔抬起头,还要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杀戮,哪有闲情逸致去看海并在海上溜一圈哟。海洋文明,多好听多时尚的称呼,可那与咱无关,咱是土得掉喳的黄土地!要不,咱后来咋没落了呢?

章节 设置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 | 下一章

章节X

设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