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火!

智能小说网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智能小说网 > 历史 >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在线阅读 > 正文 10

10

肉肉喵 18286字 2023-03-19

  历史可以为现在服务,但要有个度,偏离了反而适得其反,只会带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精神的沦丧。

  一句话,郑成功父子和他们的郑家军,是大明千千万万子民中最后一批抗清之士,也是最后一批终身未除华夏衣冠的好男儿,凭此足矣!

  更可贵的是,如果他们真是完全以小集团利益为上的话,收复台湾后,根本不必这样做的。

  南明实际已亡,大陆也被清人牢牢占据,再提什么反清复明,能有多少号召力?又能增添多少新力量?事实证明,郑氏在台湾靠得还不是他们自己那帮人?

  而以他们当时的实力,要枪有枪,要人有人,要地盘有地盘,更是天王老子都管不了,完全具备了一切割断与大陆的联系、独立于海外自成一家的条件,如果真这样做的话,对他们的生存说不定还更有利呢。

  怎讲?大清之所以眼睛盯着台湾不放,必欲置郑氏于死地而后快,不就因为那里是汉人们最后一块抗清基地,而他们是最后一批抗清人士吗?为了铲除后患,还不惜宁与友邦荷兰,帮着人家实现重占美梦呢。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有据为证啊,前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讲了一次,以后说郑经时还会提到。

  既然这样的话,咱要是就为了自己,不为啥主义,干吗要与你大清,已是雄霸东亚的超级帝国对着干呢,不是鸡蛋砬石头吗?干脆明哲保身得了,不和你闹了,主动撤离沿海岛屿,以海峡为屏障,远离大清,告别大陆,到台湾一亩三分地,过自己的小家家去,这不就行啦!

  如此,郑氏与清廷的关系(以后细表),不能说好转,肯定会保持相对平和稳定,在台湾也会呆得更久呢,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与大陆紧密相连的沿海岛屿从没主动放弃过,反清复明的大旗也一直东南海上高高飘扬!

  雄伟壮志能否实现,另外一回事,关键是旗举着,不放弃,就证明了他们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百分百的华夏之人!

  复台标杆应是他(下)

  至于他们举的旗有多少复明的成份,已并不重要了,抗清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有此,他郑成功是否打算建自家王朝,郑经时台湾是否事实上的东宁王国, yesorno ,都有啥关系呢?

  根本的东西把住了,可都是华夏的国、华夏的民啊,尤其重要的是,当时还是最正统的呢?距郑成功复台,大清入主中原不过18年,和后来真正融入华夏不一样,异族征服者的形象还没有消退呢,相比之,郑家王朝或王国不是更地道吗?

  就算不分个三六九等,也不至于反过来,郑成功不太好说,就把他儿子郑经说成是分裂分子,破坏国家统一的罪人,影视中甚至都成跳梁小丑了,真是可笑之极。儿子继承老爸遗志,老爸又承接着南明的事业,如此一来,全都是闹分裂了,再往上推,老岳、老文们都是了,这不是把历史上特定存在的价值观都给搞乱了吗?

  其实中央民族政策是英明的,过去民族英雄的,现在仍是民族英雄,没有变化呀,只不过时下里,有些人出于这样那样的目的,肆意歪曲之,然后为己所用罢了,可你还不能反驳,否则他们会先下手为强,反给你扣个破坏民族团结的大帽子,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 辞 !

  好了,价值观的东西不能说太多了,回过头再来看看复明问题,争论来争论去,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人家郑家父子,确切地说,郑家父子孙三代,高举的抗清大旗中,可从来都是有复明的,年号用的也一直是“永历”,没有一刻停止过呢。

  你可以说这很虚,并找出种种证据说道,他郑家父子其实心里想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唯心的东西咱们不予多论,但就这行动上看起来很虚的,不也是只有人家一家在公开做吗?还有谁?原来的大明可是有千千万万遗民的。

  还用再多说吗?郑成功和郑经,都是令人景仰的大英雄啊!那收复台湾的事,也能一目了然了吧?

  不错,当郑成功决定收台时,他考虑地不仅仅是国家、民族、尊严这些神圣而又不可侵犯的东西,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他让台湾又回到了中华的怀抱,并成为抗清大业的基地,这已经足够了,可以证明一切,说明一切了。

  而正因为有这一点,他才是17世纪台湾回归的最权威标杆,与他相比21年后康熙与施琅那一次又算得了什么?何况郑氏与他们相比,还不能简单用正义与否来衡量呢。

  关于清廷收复台湾的心路历程,以后慢慢道来,这里还是就看起来很敏感的所谓统一呀民族呀这些问题,再罗嗦两句吧。

  康熙收台既不能与郑成功收台相比,更不能拿过来与现在相比较,等同观之,而这恰恰是捧康者们惯用的高招。

  今昔情况完全不同也。只讲一点,郑清之争实则抗清与反抗清之争也,台湾不过是一个平台,重心不在于后者,而是前者,因此又涉及到民族之争的问题,这个争,过去来看很简单,只是现在中华一词外延的扩大,又变得复杂起来了。

  既然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拔高这一个贬低那一个,一碗水端平,就事论事,只说康熙怎么收台的,而不赋予他太多崇高的荣誉及伟大的意义,大清拿下它,等同于以前拿下河北山东河南贵州云南福建等华夏各地一样,除了汉人最后一块抗清基地丧失外,不再有任何什么硬加上去的特殊了。

  否则,不顾事实的拔高康熙收台的意义,反而无端在本来很和谐的民族关系上,制造了一点小阴影,这可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本点不一致啊。还有前已说过的,从此开始,晚明以来,东南海上波澜壮阔的海外大贸易时代也正式宣告终结,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接下来就是咱们所熟知的闭关锁国了。

  所以康熙收台不能算是一项大功业,更不能去高度吹捧了,真正伟大且应该大大颂扬的是郑成功的那一次,又不会产生任何麻烦,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施琅,实用主义性格、与郑家不共戴天及最坚定鼓吹康熙拿下台湾的汉人将军也,要不然康熙都不会攻台呢。

  当然,简要评说可不能尽兴儿,关于郑氏台湾及康熙如何收台,咱们还需要细瞅瞅,把头绪理得更顺些,事儿观得更清些,理儿看得更明些,真正感受一下一段历史,一些人物,特别是咱们的头号主人公康大帝,究竟是啥子个情况吗,也许真相不知道,一知吓一跳呢。

  清荷携手败明郑

  康熙元年(1662)五月,郑成功病逝后,其弟郑世袭在一些人的拥护下,继承了延平郡王之位,尚在厦门的郑经当然不干了,立即发丧嗣位,郑氏内部随即展开了一场叔侄内斗,政权一度陷入分裂混乱状态。

  清廷见有机可乘,随即派员赴厦门与郑经和谈,欲招降之。郑经虚以应对,稳住对方,迅速入台平灭叔叔,掌控政权再返厦后,即拒绝。

  其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不甘心于台湾的失败,继考乌后,又派巴尔塔沙·波特(Baltasar Bort)率领12艘战舰、1000余名士兵,八月抵达闽江口五虎门。各舰上均挂有上书“支持大清国”的旗帜,表示愿与清廷合作,联合围攻金厦郑军,企图下步再夺回台湾,并取得在中国的自由贸易权。

  清廷得到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之)与福建总督李率泰的上报后,心想郑经就要来降了,还打什么仗,算了吧,于是拒绝了人家的“好意”,后一看竟是这结果,被年轻的郑经(1642~1681)耍了,恼羞成怒,气不打一处来,决定改招抚为武力进攻。

  恰好波特(郑经称他为荷兰出海王)又率一支更大规模的荷兰远征舰队,共16艘战舰、440门大炮和2600余士兵,附带价值1370荷盾的货物,于八月二十九日披波斩浪而来呀,再次表示与清廷共击郑军的愿望,准备开战海军又不行的清延,这一次巴不得喽。

  清廷热情接待了抵达闽江口的荷军,拨给房屋,供其卸存货物,并相邀泉州会合。10月15日,耿继茂在泉州效外隆重欢迎波特一行,双方就军事合作、自由贸易等达成协议,有两条是这样规定的:

  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十月十九日,清荷联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连克厦门、金门,郑军寡不敌众,被迫退守铜山(今广东东山)。此战,清荷海军表现迥异也,前者被郑军打得晕头转向,只能寻求荷兰大炮的庇护,而后者当世最现代化的战舰与火器,却是打败郑军的中流砥柱。

  获胜后,荷兰人即要求清方履行约定,联手攻打台湾,但清方对铜山更感兴趣,欲一鼓作气铲尽沿海郑军势力,遂以战船欠缺帆、索具等相关设备,暂时无法作远程航行为由,婉拒了(协议都签了,有点对不起人啊)。

  双方分歧难以弥合,荷军统帅波特只好转过头来,致函正驻守铜山的郑经,提出建立双方“永久和平”的条件:归还台湾岛及原来驻台荷军的武器弹药,赔偿折合黄金60吨的经济损失,偿还东印度公司债务人的欠款,释放荷兰俘虏等。

  面对清荷强大同盟,已失去金厦两岛的郑经,为拆散两个强敌,不得不略作变通,表示出与荷兰人和好的姿态,但对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仍予以了拒绝。

  康熙(1664)三年元月,波特决定出征台湾,清方象征性地派出2艘载有200名士兵的战船随行。同时,靖南王耿继茂还给驻台郑军写了一封劝降信,让荷军带往交之。

  荷军途中拿下澎湖,后在离台湾安平(热兰遮)东北三公里处下锚,与郑军交涉未果,又自忖难以取胜,结果一仗未打,便于二月下旬返回巴达维亚去也。

  再看清军,武力攻郑的同时,也在积极招降郑军官兵,以图分化瓦解之。还别说,这招真灵,郑军降清者先后达10余万人、舰船900余艘,占其大陆兵力的十之六七。

  然郑经毅然坚守铜山,继续出击附近云霄、陆鳌(今福建漳浦县东南)等地。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清军攻铜山,郑经力不能支,弹尽粮绝,只好放弃在东南沿海的最后一个据点,率数十舟撤往台湾。

  明郑与清荷的沿海岛屿争夺战,最终以前者的惨败而告终,想来也是意料中事,本来清的实力就远强于郑,水师的不足又由海上马车夫来填补,怎能不大胜?但郑经的抵抗是顽强的,从中也可看出,初期郑经的指导思想并非退往台湾自守,而是仍以沿海诸岛为抗清的前沿阵地,并亲自坐镇指挥,只是后来被清军借洋师以助剿,打败了,不得不远离大陆了。这应该能成为一个证据,回击捧康贬郑者们说郑经是台独分子的荒诞言论了吧?

  七月(1664),波特第三次来华。清廷任命施琅为靖海将军,三次欲与荷兰人联合攻台而未果,但后者却占据了台湾北部基隆与淡水一带。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因耗费繁巨却一再徒劳无功,停止了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波特也结束了作为“荷兰出海王”的使命。

  不过台湾北部那一小撮荷兰人,仍与清廷暗中勾结,伺机反扑,妄图夺回台湾,康熙六年(1667),在郑军水陆官兵的夹击下,他们只有收拾破碎的美梦,仓皇逃离了。清荷携手战明郑至此宣告完结,可清郑战与和还将继续啊。

  (待续)

  小岛上的大时代(上)

  康熙三年(1664)三月,郑经从铜山退往台湾后,才把重心由沿海转移,真正开始了他的台湾时代。如果说老爸郑成功是第一个在台湾建立政权的汉人,那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系统开发台湾的第一人,真正的台湾发展之父。郑成功复台后,不到半年便英年早逝了,他的一系列举措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而落实并不断发展完善就是他的儿子郑经。

  政权巩固了。郑成功收台时,对其有效管辖范围实际上局限于台南部分地区,直至郑经时,特别是其赶走台北地区残留的荷兰人后,才真正把整个台湾纳入统治之中。他完全按照中国的传统模式,狠抓了政权建设,把根基夯实打牢。他改东都为东宁,天兴、万年二县升为州,新设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同时,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任何时代都需要呀),将东宁城区分为4坊,岛内汉人集聚区分为24里,坊设签首,里设总理,管理民事。至此,郑氏台湾才算从草创之阶步入成熟之段了。

  教育加强了。郑经采纳咨议参军陈永华的建议,在台湾各地建孔庙、办学校,逐渐形成一套从学院、府学、州学到县学、社学的完善教育体系,聘“中土之儒”为师,儿童凡年满8岁者即入学。另外,对土著民族教育还进行倾斜呢,规定凡高山族居民有子弟读书者,可减免一定赋税,看来现在对少数民族上大学加分的优惠政策,也是有先例可循的吗。学校办起来了,自然要开科取士了,二者一结合,不仅促进了台湾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在台传播起到极为广泛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了。郑家父子来台前,台湾人烟稀少,大多还是未开垦的荒芜之地,郑成功开始组织福建广东等大陆移民来台开垦建设,郑经时更是持续不断地予以推动,成效显著啊。郑氏统治时期,台湾汉族与土著人口由原来的几万人增加为近三十万人;农田面积扩大至2万多甲(1甲约合14亩),所产粮食足够军民所需。移民的来台、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垦,为台湾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带来生机,再伴随着郑经一系列稳健的经济建设,及民族和睦政策,台湾由此大治。可以说,郑氏主要是郑经时代,是台湾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时代,称郑经为台湾发展之父,一点也不为过。

  海外密切了。郑氏集团本就源于海上新势力,郑芝龙时已是东亚海上的贸易霸主了,绝对是当时最具海洋意识的中国人乃至东亚人了,自然不会象醉心于闭关锁国的清廷,那样心胸狭隘与目光短浅了,始终把海外交流与贸易看做重中之重。郑成功起兵抗清,尤其郑经败于清荷联军退守台湾后,与大陆接触基本中断,海外贸易更成了郑氏立台抗清的生命线。

  恰巧荷兰人的势力被赶走了,日本因闭关锁国也退出了海上竞争,清廷则在搞史上绝无仅有的极其惨无人道的沿海迁界(以后细表),等于把东南,不,东亚浩瀚之洋完全交给了郑氏,他们不独享都不行了。

  主客观原因让郑氏台湾(明郑)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立足于海洋、放眼于世界的时代。他们的海外贸易深远宏大,全盛时每年60余艘海船,以台岛为支点,向四周(自然不包括清廷了)极尽拓展延伸,日本及东南亚暹罗、越南、菲律宾、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皆纳入其海上一条条贸易线编织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内,甚至远至西方英国等也在其中。

  台湾的土特产鹿皮、鹿脯、梓脑、硫磺、蔗糖等凭此销往国外,换回武器和生活日用品等。海外大贸易不仅活跃了商品经济,增加了明郑财政收入,推动了台湾经济迅猛发展,也给中国一隅率先走向世界,走向日后的近代化,提供了无限可能,自明中后期以来的海上新势力看来真有希望再实现一个质的跨越了。假如台湾回归二十年后,不是明郑灭亡,而是他们反清复明成功,想想看,以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至为宏大之规模,辅之以200年大开放,十九世纪难道不是世界一大强国?唉,唯有一声叹息也。

  小岛上的大时代(下)

  明郑海上事儿远不止贸易呀,保护海外华人权益与向南洋拓展空间,都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如真能实施的话,东南亚海上史可能真得要改写了。

  原来西班牙殖民者于1565年侵占吕宋(菲律宾)后,十七世纪上半期先后两次对当地华人进行大屠杀,死亡人数达5万余人。

  1603年那一次,当时中国的明朝政府得知后非常愤怒,万历帝亲自批示中就有:“吕宋(菲律宾)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见《明史》), 准备对西班牙人兴师问罪。可惜三大征后,特别与日本的朝鲜之役(1592~1598),国家损耗巨大,北方又受正在崛起的建州女真牵制,无力越洋过海进行大规模征讨,只得作罢。

章节 设置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 | 下一章

章节X

设置X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