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晚安89
事实上,他和俞锐的判断基本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他比俞锐更了解这种病。
阿米巴性脑膜炎,是前两年才正式命名的。无论是在国内,抑或是在国外,这种病症都还相对罕见,因为很难及时确诊且病情进展迅速,所以一旦确诊病死率就极高。
顾翌安去年有篇论文,讲的就是如何通过基因测序加速确诊阿米巴性脑膜炎,让患者能够在早期阶段便能获得针对性地抗炎和治疗。
这也是为什么,俞锐今晚会主动找他的原因。
“基因组的检测做了吗?”顾翌安来回又将报告扫了两遍,确认没在资料里发现基因检测报告。
“这里做不了,”俞锐在电话里说,“这边没有正规的检测机构,只能送到军总院研究所。”
“军总院研究所?”顾翌安挑了下眉。
“是,我已经让他们连夜送过去了,但估计也没那么快能出结果。”
“病人情况现在怎么样?”顾翌安于是又问。
“不太好,颅压一直在往上升,只能输点甘露醇。”
停顿片刻,俞锐无力地叹了口气:“翌哥,如果真如我们猜测的那样...那小女孩实在太可惜了...”
针对这类病患,国内目前是没什么治疗方案的。
美国那边倒是有一些更为有效的抗炎和抗感染的药,但未被正式引进的药物,国内任何公立或私立医院都是不能用于临床治疗的。
顾翌安捏了捏眉心,最后说:“先抗感染吧,基因检测这边,我帮你去催一下。”
话音落下的同时,落地窗外霓虹闪烁,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正好有辆货船经过,连续发出悠长而空灵的汽笛声。
听到这声音,俞锐明显地怔了怔:“你在军医大?”
顾翌安抬起头,往窗外掠去一眼,低声回:“嗯,刚好过来这边处理点事情。”
到这时,俞锐才发现顾翌安嗓子带着沙哑。
他握着手机,拇指来回刮蹭着背面,过了好一会儿才又叫了声:“翌哥...”
“嗯?”回应的尾音是往上扬的,在寂静无人的深夜里,只这淡淡一个字,便能勾得人耳朵发痒。
俞锐在电话那头不自觉抿了抿唇,然后问:“你的手好些了吗?”
“好多了。”顾翌安低声回他。
时间实在太晚了,俞锐也不想耽误他休息,便又说了句:“那你早点休息,别忙太晚。”
“好。”顾翌安简洁地应了声。
他以为对面不会再说什么了,拿起手机正要挂断电话,却没想到俞锐又补了句:“晚安,翌哥。”
于是,拇指刹停在半空,顾翌安怔愣好几秒,直到那头按断通讯,屏幕“嘀”地一声,切换回聊天界面。
也许是这声“晚安”让之前的疲劳一扫而空,顾翌安阖上电脑从沙发上起身,单手插兜立在落地窗前,看了会儿外面的夜景。
没过多久,他转身回来,再次拿起手机。
电话接通后,他问:“你们在哪儿吃夜宵?”
手机那头闹哄哄的,曹俊正被火锅辣得眼泪汪汪,接通前都没看清来电显示,听到顾翌安的声音才反应过来,匆忙报出一个地址。
“你不是不来吗?”他接着又道,“太辣了,你要是不能吃辣就别来了,我都受不住。”
顾翌安已经走到门口,将房卡取下拿在手里:“我不吃夜宵,我去找王主任聊点正事。”
开一天会还没开够,半夜还得吃着火锅聊正事儿。
曹俊挂完电话,边拿起纸巾鼻涕和汗一把擦,边还忍不住吐槽,果然是断情绝爱的工作狂。
不仅如此,工作狂熬了整个通宵将手头事情全部搞定,第二天上午盯着实验室出完结果,跟着就一张机票直飞藏区某地。
去之前也没提前跟谁招呼,带着满身疲惫,风尘仆仆就到了。
他到的时候,俞锐和诺布都在手术室。
只不过结果出来的时候,军总院那边还是提前打了个电话通知他们。
听说有位专家教授会带着报告亲自过来,藏区医院的桑吉老院长特意迎到门口,却没想到来人竟会如此年轻。
“你是?”顾翌安从车上下来,桑吉就一直看着他,总觉得面熟,却又一时想不起来对方叫什么。
长腿两步迈过去,顾翌安握住老人布满皱纹和白斑的手,主动打起招呼:“我是翌安,好久不见了,桑吉院长。”
“翌安?”桑吉院长顿时睁大眼睛,笑出一脸的皱褶,“哦,对对对,翌安,你是翌安,我就说嘛,来我们这儿的帅小伙可不多。”
“你啊,实在是太久没来了,我都没想起来,”桑吉院长把人拉开,从上到下仔细打量着,“来,让我好好看看,这么多年没见,模样倒是没怎么变,越来越精神了。”
顾翌安笑笑,回道:“我看您也一样,身子骨看起来还跟以前一样硬朗。”
桑吉老院长早已年过古稀。
他是传统藏医出身,却又不肯局限在藏医传统的治疗手段上。
尤其是刚出任院长,还踌躇满志的时候,他恰好遇上顾景芝最后一次带队医大八院到本地医援。
俩人一见如故很是投缘,当晚就在牧区一顶破旧的帐篷里,坐着小马扎,守着那点微弱的烛光促膝深谈。
也是自那夜之后,桑吉院长便下定决心要对藏区医院进行彻底的改革。
可以说,藏区医院之所以能从传统的藏医医院,到如今成为当地最有名望的藏西医结合型医院,皆是桑吉老院长三十多年雷厉风行,力排众议坚持下来的结果。
与此同时,不管是对顾景芝,还是对医大八院,桑吉老院长始终都是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