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火!

智能小说网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智能小说网 > 都市 > 《重生之十福晋大结局+番外》在线阅读 > 正文 第三百章 惹是生非 (上)292

第三百章 惹是生非 (上)292

肉肉喵 18375字 2023-02-14

  不想康熙却接着道:“这阿丄片要么有毒,要么无害,如果无害,鹦鹉吃了也没事…”

  太后问道:“若有毒呢?”

  康熙道:“若有毒,太后将会第一个知晓,朕很快也会知道,眼见为实,如此一来,朝廷很快便会彻底禁止阿丄片…”

  太后有些明白呃,“天下黎民便能少遭些祸害…”

  康熙点点头,娜仁吉娜也不哭了,眨巴着眼睛道:“那鹦鹉就是死得其所了?”

  康熙失笑道:“你用起成语倒熟练,怎么通篇尽是错别字?还夹杂了那么多蒙古文?”

  娜仁吉娜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汉字难学。”

  康熙笑道:“那蒙古文的错别字又怎么解释?”

  娜仁吉娜不狡辩了,看着太后道:“太后,说来这也是造福百姓的事,算是积福呢,您就别生气了。”

  太后想了想,还是有些想不过,道:“皇上还养了海冬青呢,弘暄怎么不打海冬青的主意?”

  不等康熙说话,娜仁吉娜便道:“我没办法去喂啊…”

  听得太后一阵莞尔。

  康熙见太后情绪好转了,便不再多逗留,起身赶回乾清宫,临走时,叫人将五阿哥叫进宫来,整理誉抄娜仁吉娜的日记,并叮嘱娜仁吉娜,不许乱跑,要随时为五阿哥解惑,有的字简直太难猜了…

  回了乾清宫后,康熙并没立即宣召大臣商议重大事项,而是命刑部尚书将死囚记录书呈上来。

  草草翻了两页后,康熙直接将记录书砸到刑部尚书脸上:“这写的是什么?啊?连个孩子都不如!朝廷简直是养了一群废物!”

  记录书笔记工整,句子通顺,每日一记,没一天遗漏,但是,每天就那么寥寥两笔,别说观察细节了,就是大体全貌也没写全…康熙见太后情绪好转了,便不再多逗留,起身赶回乾清宫,临走时,叫人将五阿哥叫进宫来,整理誉抄娜仁吉娜的日记,并叮嘱娜仁吉娜,不许乱跑,要随时为五阿哥解惑,有的字简直太难猜了…

  回了乾清宫后,康熙并没立即宣召大臣商议重大事项,而是命刑部尚书将死囚记录书呈上来。

  草草翻了两页后,康熙直接将记录书砸到刑部尚书脸上:“这写的是什么?啊?连个孩子都不如!朝廷简直是养了一群废物!”

  记录书笔记工整,句子通顺,每日一记,没一天遗漏,但是,每天就那么寥寥两笔,别说观察细节了,就是大体全貌也没写全…

  而娜仁吉娜的,那可是地地道道的流水帐,连鹦鹉打了几次哈欠都没落下…

  于是,康熙下令,刑部尚书带头学习娜仁吉娜的笔记…

  第三百六十一章 雷厉风行

  弘暄年纪还小,对世事若有什么不懂,一***不敢贸然行事,生怕自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但康熙却不是弘暄,掌管泱泱大国几十年了,让他承认这世上还有他看不透的东西?无异于痴人说梦。

  于是,不等弘暄的调查报告出炉,康熙就很有魄力的下了结论:阿丄片的毒害洋人肯定早就知道,为什么还要特意运到大清来?那就是没安好心!

  虽然康熙对汉人心生警惕,一直说一套做一套,又打又拉的,但若全天下的汉人都成了娜仁吉娜记载的那只鹦鹉一般除了打哈欠就是等吃阿丄片,这八旗谁养啊?

  更可怕的是,虽然满人占了天下,但骨子里却认为汉人文化要忧那么一点点,基本上最喜欢跟在汉人屁股后面学了,汉人放个屁都是香的,届时八旗再一流行阿丄片,得,就等着蒙古人兵不血刃吧!

  康熙很生气,洋人太不懂事了,要卖阿丄片也卖给蒙古人啊,这下可好,一旦自己这边明令禁止了,也就没法祸害蒙古了!

  是全国瘾君子,还是拖蒙古人下水?只要脑袋正常的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正常的康熙骂完刑部尚书后,就毫不犹豫的亲自拟了一道旨意,那简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啊。

  第二天早朝时分,众人就在太和殿听得康熙煞有其事的宣布朝廷正式禁止阿丄片!

  旨意上明白说了,如今谁家府里藏了那么一丁点儿的阿丄片,都交到衙门去,什么事儿都没有,一样还是我大清的好公民,但若在四十天内不上缴,一旦被人举报,以长江为线,南边的统统流放到乌里雅苏台去,北边的则全发配到吕宋…康熙虽然不清楚北边有没有人吸食阿丄片,也一并来了个未雨绸缪。

  此外,康熙还对阿丄片买卖双方进行了威慑,做出如下规定:以后若没内务府文牒,洋人私自运送阿丄片抵港,不论是不是路过,连人带货一律留下,但是,虽然咱大清有的是地方,勉强收留你的货物就不错了,绝不会腾出一块儿地来埋洋人的臭骨头,一概扔海里喂鱼,至于与洋人勾结的大清商人,好说,家产充公后,一律腰斩,家中老母妻儿的处置,参考阿丄片私匿犯。

  然后,康熙还提及了海关官员,表示一旦发现有走私的阿丄片入境,超过一定的数量,这帮人全部革职流放…

  关于这一条,康熙倒有些画蛇添足了,查到洋人携带了阿丄片,那可是能名正言顺的将一船货物全部充公的,其中的猫腻可大了去了,谁还会傻乎乎的去给走私犯开绿灯呀?阿丄片市场又正处在萌芽阶段…

  最后,康熙还着重命令广州将军管忠源亲自去澳门宣布朝廷旨意,并表示,要管忠源每月亲自带兵一巡查,一旦发现有阿丄片,对不起,咱明明白白写了,照章办事,没欺负谁,与大清子民享受一样的国民待遇,要觉得不痛快,行,出门就是海,恕不远送…

  一帮大臣都被康熙给弄了个措手不及,这不是才下了临时禁止令吗?怎么又突然对阿丄片发力了?雷厉风行也不是这么理解的吧?…

  当听到最后一条后,众人都不由瘪了瘪嘴巴,终于还是找到由头寻澳门的麻烦了,不就是因为老十没及时进澳门城,弘暄为此被踢了一脚嘛,至于报复成这样吗?

  大臣们都以为康熙还在为弘暄出气呢,一帮皇子自然更不可能免俗了,一个个都不由变了脸色,弘暄眼下还不知在吕宋哪个疙瘩里蹦跶呢,老爷子怎么还对他念念不忘?而且还糊涂到公私不分了,简直是乱来…

  于是,理藩院尚书就站出来了,首先表示坚决拥护朝廷政策,但是,能不能请康熙法外开恩,将贩卖阿丄片的洋人赶走了事?若真一板一眼的执行康熙的严政,还不知会引起多少纠纷,哪有那么多人手去解决啊?而且澳门洋人一向都按时交租,是不是也别将他们逼紧了?最后还请康熙别意气用事…

  康熙本来就很生气,刑部的人比不上一个丫头片子已经让康熙觉得颜面扫地了,如今理藩院为了省事,竟然要求对洋人法外开恩?洋人怎么不对大清开恩呀?

  更可气的是,理藩院尚书的一席话竟然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腹议!

  康熙气啊,不仅洋人心怀叵测,这帮庸才也跟着添堵,还有谁比他更悲愤!

  于是,康熙站了起来,走下台阶,站在理藩院尚书面前,指着他的鼻子将他骂了个狗血淋头,骂完后宣布理藩院尚书撤职,回家养老去,最后还道:“是不是还有人不服气?都去看看娜仁吉娜的笔记去!”

  然后不等大家琢磨娜仁吉娜究竟是谁,便一口气宣布,刑部负责笔录的笔贴士全解聘了,永不录用,笔贴士的直接负责人也开除,刑部尚书负领导责任,罚俸一年,留任查看…

  然后是满丕革职,回京接受调查,福建*杨琳授广东巡抚…

  虽然朝堂上仍有不同的声音,但封建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出来了,康熙直接来了个乾坤独断…

  散朝后,各大中枢衙门的头立即围住了刑部尚书,不想刑部尚书口风很紧,愣是没给问出个所以然来,丢人啊,连十岁的小姑娘都不如,谁好意思说…

  然后大家便开始打听娜仁吉娜是谁,理藩院的有点印象,这么一说,康熙肱骨大臣的脸色可好看了,五颜六色的,侮辱人也不带这样的啊…

  而五阿哥则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下朝后,也不和人寒暄,赶紧就朝慈宁宫跑,生怕康熙今天就要完稿,娜仁吉娜太能写了,光鹦鹉喝个水她就能写一篇,虽然笔记涉及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几个月,但无奈量大啊,往书桌上一放,厚厚的一大堆!关键是,一页纸张好点的能猜懂80%,差点的能瞅明白50%就谢天谢地了,工作量大啊…

  但刚走到半路上,就被康熙差人叫了去。

  到了乾清宫,不等康熙问话,五阿哥先就请罪,说自己对待工作不认真,没能及时将娜仁吉娜的重要文献整理出来然后话锋一转,提了提自己的实际困难。

  康熙一听,想了想,好像是这么一回事,自己看的好像是鹦鹉临死前的记录,那写的叫一个惨不忍睹,不论形式还是内容,但就是详细得不得了,还不时的做一番分析比较,于是又引来康熙一番感叹,心想,弘暄怎么就知道娜仁吉娜心细起来会细致得吓死人呢?真是有眼光啊,知道用人所长…

  一番心理活动完成后,康熙才很大度的告诉五阿哥,自己不催他、慢慢来…

  然后便问五阿哥对此事有何看法,康熙的看法当然就是五阿哥的看法,这让康熙很满意,然后便道:“朕准备将九阿哥从蒙古召回来,蒙古药材的事你先接手吧。”

  五阿哥傻眼了,自己吃闲饭吃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被拉出来效力了,而且还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力?于是,当即力辞,说了自己一大堆的缺点,最后还为难的道:“皇阿玛,不满您说,这药材收上来后,我都不知道往哪儿卖去,更别说其他了…”

  康熙道:“不懂的就问九阿哥,一母同胞,他还藏私,朕先撕碎了他!”

  其实,康熙选五阿哥当蒙古经济N年发展计划的继任者也是委实不得已,若有得选,康熙宁愿让五阿哥去和洋人打交道,但已经坏到骨子里的洋人怕只有九阿哥才能应付,倒不是说九阿哥最狡猾,其他几个心大的儿子智商都不错,但和商人打交道,则完全不对路,因此,虽然康熙不乐意九阿哥也朝南边发展,但无奈之下,也只好姑且为之,等事情上了轨道,再换人吧。

  而叫五阿哥接手蒙古事宜,康熙也是经过多番考量的,一来,五阿哥由太后抚养长大,蒙古人对他在感情上要亲近些,二来,五阿哥老老实实,一门心思只想为爱新觉罗开枝散叶,康熙也不担心他借助蒙古之势背地搞鬼,派到九阿哥周围的暗探可以撤回一半,用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去,三来,康熙也需要敲打敲打几个不安分的儿子,明白的告诉他们,朕说谁行,不行也行,朕说谁不行,行也不行!

  康熙在乾清宫给五阿哥大气,而慈宁宫中一帮皇子也全到齐了。

  大家对娜仁吉娜都不陌生,因此散朝后全涌慈宁宫来了。

  到了慈宁宫,根本不用费什么心思,娜仁吉娜便竹筒倒豆子,一个不留…

  大伙儿一听和弘暄又扯上了关系,心里的难受劲儿就甭提了。当然,大家也做了自我检讨,认为不应该对慈宁宫有一丝一毫的疏忽,虽然昨儿大家都知道太后发火了,也知道康熙移驾过去安抚了,也清楚五阿哥被召进宫了,但楞没一人朝政事上想,结果今天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既然康熙已经发话让大家看看娜仁吉娜的笔记,众人郁闷完后,还是应景的请娜仁吉娜显摆一下。

  娜仁吉娜一听,立即献宝似的将自己的手稿拿出来给大家展示,至于五阿哥誉写的,娜仁吉娜认为没问过主人,不能随便动。

  一帮阿哥随手翻了一下,看着神采奕奕,得意极了的娜仁吉娜,心里不由苦笑,字都写成这样了,真难为她还笑得出来!

  但见太后也一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模样,大伙将讥讽的话全压了下去,不过却在心里为五阿哥默哀了两分钟,摊上这差事,真是难为他了…

  不过,没多久,这帮人又傻眼乐乐,五阿哥被委了差事,虽然不是重任,但却是正经差事?这说明了什么?…

  第三百六十二章 余波

  若尔曼,娜仁吉娜的二叔一扫近日的愁眉苦脸,也不去找小英子,喜气洋洋的去逛茶馆了……

  是的,虽然诺尔曼亲自押送了许多奶粉子前来,但小英子一直躲着没见,作坊的管事都推说作不得主,他们只能按订单收货,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做主将诺尔曼的货全收了,也没法给银子。

  诺尔曼还没伟大到无私的给朝廷捐奶粉子,何况,就算捐,也该捐给理藩院,而不是老十的作坊,但牧民们可从殷殷期盼着,因此这些天来,诺尔曼都在四处找寻小英子。

  不过,今天的诺尔曼却将积压在手上的奶粉子暂时抛在了一边,跑到茶馆当老爷去了。

  不错。这几日,京城百姓对蒙古人那叫一伸热情,就差在大街上唐突的强拉素不相识的蒙古人去家里做客了。

  诺尔曼倒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受欢迎,当大爷当惯了,不会为了陌生人的一个笑脸而左右心情,而是听了消息专门到民众中听表扬的。

  原来,这几日,鹦鹉英勇捐躯的事迹慢慢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而娜仁吉娜废寝忘食做记录一事也渐渐流传开来,百姓知晓后,那叫一个感激啊……

  当然,中间也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敦郡王福晋在广州的两条狗却没事呢?

  民众的智商不可小瞧,立即就有人站出来解释道:“是太后大啊,还是敦郡王福晋大啊?这事就得太后出面,天上的神仙一看,太后都出面了,自然得帮忙了,太后可是天上的星宿转世,和天上神仙的交情好着呢……”

  大家一听,有道理,和太后相比,敦郡王福晋简直就是虾兵蟹将,天上肯定没有帮着搭把手……

  而娜仁吉娜也荣升了,成了王母娘娘座下的童子……

  连带的,整个蒙古人全沾光了,蒙古人所有的优点全被放大,缺点?谁说蒙古人有缺点的!

  诺尔曼这几日在为奶粉子的销售而奔波,得到消息的时间晚了些,但正好赶上京城蒙古友好月活动的高潮时刻,连三岁孩童见了蒙古人,都会朝人笑眯眯的打声招呼。

  而说书先生全青一色的绘声绘色的讲述着“太后起疑心,格格勤操劳,鹦鹉勇献身”,诺尔曼虽然汉话说得有些生硬,但听力却可得一百分,聚精会神的听完后,又换了个茶馆接着乐,然后便屁颠屁颠的跑进宫给太后这么一学舌,惹得慈宁宫中是笑声朗朗,娜仁吉娜跳着要出宫亲自采风,太后噌怪了两句后,准了,娜仁吉娜比诺尔曼能说会道,模仿起来肯定更精彩……

  不过,新上任的理藩院尚书和九门提督最后的日子却不好过。

  无他,虽然鸦丄片并没在京城流行,但大伙细细一琢磨,发觉自己的生命安全竟然受到了威胁,于是便坐不住了,纷纷自发的跑到教堂门口,高呼口号,叫洋人滚出大清,最后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漂亮的教堂愣给砸了个稀巴烂……

  这年头可没什么外国政丄府出面抗议,按说没理藩院什么事,但传教士喳在理藩院挂了名的,一个个都哭着朝理藩院衙门跑,在康熙年间,传教士身后没有巨舰利炮壮胆,因此,没人敢在理藩院拍桌子砸板凳要清廷给个交代,而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竭力证明自己的清白,一边诉说自己多年来是如何的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一边指天发誓的和英国人划清界限,而英国传教士则解释说是误会,天大的误会,肯定是中间环节出了错,他们一定给国内去信,好生询问,最后,殊途同归,都请示理藩院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九门提督则是真正做到了衣不解带,晚上睡觉楞不敢脱衣服,就怕民愤激愤下,被好事者一煽动,殃及无辜事小,破坏京城治安事大,想驱散聚集在教堂周围的民众吧,人家眼一瞪,“太后老人家的鹦鹉可是为咱们枉死的,我们不为鹦鹉报仇还是人嘛?”

  这叫九门提督怎么说,那可不是一般的鹦鹉啊,命好啊,归太后养的……无奈,只好勒令兵丁打起精神,加班巡逻……

  而广东毕竟离京城远些,正式禁鸦丄片的旨意到达后,太后鹦鹉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还没传到广州,因此,不明真相的群众基本上都被洋人和满丕抱以同情,觉得康熙有些过份了,给儿媳善后也不至于如此……

章节 设置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 | 下一章

章节X

设置X

保存 取消